一、 引言 | 第1-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 国外学术研究概况 | 第8-9页 |
2.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9页 |
(三) 论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四)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0页 |
二、 山地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 | 第10-15页 |
(一)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第10页 |
2. 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两个概念 | 第10-11页 |
(二)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 | 第11-12页 |
1. 以环境为出发点 | 第11页 |
2. 以旅游为出发点 | 第11页 |
3. 旅游地域系统角度 | 第11页 |
4. 非基本量类型 | 第11-12页 |
(三) 山地风景区的环境特征 | 第12-14页 |
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2-13页 |
2. 旅游发展阶段与特征 | 第13页 |
3. 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 第13-14页 |
(四) 山地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构建 | 第14-15页 |
1. 分量及其测算指标 | 第14-15页 |
2. 层次指标与速度指标 | 第15页 |
三、 山地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步骤方法 | 第15-19页 |
(一)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量 | 第16-18页 |
1. 分量承载力计量模型 | 第16-18页 |
2. 综合承载力计量方法 | 第18页 |
(二)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的计量 | 第18-19页 |
1. 承载量的确定 | 第18页 |
2. 承载率的计量 | 第18-19页 |
(三)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的时间维比较 | 第19页 |
(四)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的空间维比较 | 第19页 |
四、 个例——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19-35页 |
(一) 研究区域背景 | 第19-21页 |
1. 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2. 旅游发展过程 | 第20页 |
3. 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突现 | 第20-21页 |
(二) 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1-30页 |
1. 资源空间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1-25页 |
2. 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5-26页 |
3. 交通设施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6-27页 |
4. 供水设施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7页 |
5. 住宿设施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7-28页 |
6. 居民心理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8页 |
7.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8-29页 |
8. 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计算与分析 | 第29-30页 |
(三) 旅游环境承载量分析 | 第30-32页 |
1. 客流量时间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2. 客流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四)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分析 | 第32-34页 |
1.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时间分异分析 | 第32页 |
2.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空间分异分析 | 第32-34页 |
(五)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 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变化 | 第34-35页 |
2. 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分析 | 第35页 |
五、 山地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系统的建立和运作 | 第35-40页 |
(一) 目前旅游发展中常见的调控方式及特点 | 第36页 |
1. 密度制约调节 | 第36页 |
2. 环境制约调节 | 第36页 |
3. 阈值调节 | 第36页 |
(二) 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系统理论基础探讨 | 第36-38页 |
1. 调控系统的原理 | 第36-37页 |
2. 调控系统的构成 | 第37页 |
3. 调控系统的功能 | 第37页 |
4. 调控的具体途径 | 第37-38页 |
(三) 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系统的建立及运作 | 第38-40页 |
1. 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与运作 | 第38-39页 |
2. 中心调控系统的建立与运作 | 第39页 |
3. 支持系统和协调系统 | 第39-40页 |
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