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CONTENTS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笔式用户界面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笔式用户界面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动机和所作的工作 | 第21-24页 |
1.5 本文组织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笔式用户界面的应用 | 第26-34页 |
2.1 创造性工作 | 第26-29页 |
2.2 信息交流和共享 | 第29-31页 |
2.3 思想捕捉 | 第31-33页 |
2.4 基于GUI的笔交互增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笔式用户界面交互环境 | 第34-42页 |
3.1 笔交互设备硬件基础 | 第34-35页 |
3.2 基于桌面的(DESKTOP-BASED)的笔交互环境 | 第35-36页 |
3.3 手持计算设备 | 第36-37页 |
3.4 电子白板(WHITEBOARD)系统 | 第37-38页 |
3.5 无处不在的笔交互环境ROOMWARE | 第38-40页 |
3.6 移动的平板电脑(TABLETPC)和智能笔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笔式用户界面研究 | 第42-48页 |
4.1 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42-43页 |
4.2 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笔式用户界面研究 | 第43-45页 |
4.3 界面隐喻和交互模型 | 第45页 |
4.4 笔交互中的意图提取 | 第45-46页 |
4.5 开发平台 | 第46页 |
4.6 原型系统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界面隐喻和交互模型 | 第48-64页 |
5.1 PEN-PAPER的界面隐喻 | 第48-49页 |
5.2 TRANSLUCENTPATCH | 第49-50页 |
5.3 CONTENT-CENTERED用户界面设计 | 第50-51页 |
5.4 基于混合自动机的交互模型 | 第51-63页 |
5.4.1 笔交互的抽象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5.4.2 笔式用户界面和混合系统 | 第53-56页 |
5.4.3 交互的时序模型 | 第56-57页 |
5.4.4 描述语言LEAFF | 第57-58页 |
5.4.5 描述实例:笔式用户界面中的手势交互 | 第58-61页 |
5.4.6 讨论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笔式用户界面的意图提取户 | 第64-80页 |
6.1 增量式意图提取 | 第64-69页 |
6.1.1 笔式用户界面意图提取的问题 | 第64-66页 |
6.1.2 增量式意图理解的定义和特点 | 第66-68页 |
6.1.3 增量式意图理解的流程示例 | 第68-69页 |
6.2 增量式意图提取的软件框架 | 第69-70页 |
6.3 相关技术 | 第70-79页 |
6.3.1 模式识别 | 第70-76页 |
6.3.2 高级意图提取 | 第76-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平台 | 第80-102页 |
7.1 用户界面软件工具综述 | 第80-83页 |
7.2 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工具 | 第83页 |
7.3 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工具现状 | 第83-86页 |
7.4 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平台PENBUILDER | 第86-100页 |
7.4.1 开发平台Penbuilder的设计目标 | 第86-88页 |
7.4.2 开发平台Penbuilder的设计思想 | 第88-89页 |
7.4.3 运行时结构 | 第89-90页 |
7.4.4 对象模型 | 第90-91页 |
7.4.5 笔交互的事件模型 | 第91-95页 |
7.4.6 绘制模型 | 第95-96页 |
7.4.7 语义模型 | 第96-99页 |
7.4.8 可重用的界面构件 | 第99-100页 |
7.4.9 目前状况和未来工作 | 第10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八章 SKETCHPOINT原型系统 | 第102-152页 |
8.1 研究背景 | 第102-104页 |
8.1.1 知识管理 | 第102-103页 |
8.1.2 无处不在计算和经验捕捉 | 第103-104页 |
8.1.3 笔式用户界面作为经验捕捉和交流的工具 | 第104页 |
8.2 系统概述 | 第104-106页 |
8.3 SKETCHPOINT的体系结构 | 第106页 |
8.4 相关研究 | 第106-109页 |
8.5 用户调查和领域分析 | 第109-112页 |
8.5.1 笔记活动的调查和分析 | 第109-111页 |
8.5.2 胶片制作的调查和分析 | 第111-112页 |
8.6 SKETCHPOINT电子笔记本 | 第112-114页 |
8.7 自由笔记的结构化算法 | 第114-118页 |
8.7.1 StrokeClustering | 第115-116页 |
8.7.2 高级结构分析 | 第116-118页 |
8.8 交互技术 | 第118-122页 |
8.8.1 用户为中心的交互控制 | 第118-119页 |
8.8.2 基于结构语义的操作 | 第119-121页 |
8.8.3 上下文感知的交互 | 第121-122页 |
8.9 SKETCHPOINT胶片制作系统 | 第122-128页 |
8.9.1 从笔记到胶片的自动生成 | 第124-125页 |
8.9.2 基于勾画的胶片内容制作 | 第125-128页 |
8.10 目前状况和未来工作 | 第128-129页 |
8.11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束语 | 第130-134页 |
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30-132页 |
2. 进一步工作的讨论 | 第132-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附录一 | 第134页 |
附录二 | 第134-135页 |
附录三 | 第135-136页 |
附录四 | 第136-137页 |
附录五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0-151页 |
就读博士期间参加研究的课题项目 | 第151页 |
专利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