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 ·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的情况 | 第12-13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数量多,分布广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8页 |
| ·南方地区的界定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 ·研究的方法及工作基础 | 第20-22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的工作基础 | 第21-22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南方地区中小型铁路客站地域性设计现状 | 第24-50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地域性设计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 ·南方地区中小型铁路客站地域性设计现状调研 | 第26-41页 |
| ·江南地区 | 第26-29页 |
| ·湘鄂地区 | 第29-32页 |
| ·岭南地区 | 第32-34页 |
| ·赣东地区 | 第34-36页 |
| ·福建地区 | 第36-39页 |
| ·海南地区 | 第39-41页 |
| ·南方地区中小型铁路客站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 ·造型及空间 | 第41-42页 |
| ·回应气候环境的设计 | 第42页 |
| ·回应地方文化的设计 | 第42-43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与国外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地域性设计比较 | 第43-49页 |
| ·造型及空间 | 第44-46页 |
| ·功能流线组织 | 第46-48页 |
| ·建筑材料应用 | 第48-49页 |
|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设计特点 | 第50-66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与所在城市的关系 | 第50-51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功能组成 | 第51-54页 |
| ·站前广场的功能特点 | 第51-52页 |
| ·站房的功能特点 | 第52-53页 |
| ·站场客运设施的功能特点 | 第53-54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流线特征 | 第54-56页 |
| ·快速高效的换乘 | 第54-55页 |
| ·短捷合理的行径 | 第55页 |
| ·短暂舒适的停留 | 第55-56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空间特征 | 第56-59页 |
| ·站前广场的空间特征 | 第56-57页 |
| ·站房的空间特征 | 第57-58页 |
| ·站场的空间特征 | 第58-59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与大型站的比较 | 第59-62页 |
| ·功能流线差异 | 第59-61页 |
| ·结构选型差异 | 第61-62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发展趋势 | 第62-65页 |
| ·设计注重人性化 | 第62-64页 |
| ·功能流线高效化 | 第64页 |
| ·体现时代地域性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影响南方地区铁路客站地域性特征因素研究 | 第66-92页 |
| ·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 | 第66-68页 |
| ·地域主义思想流派 | 第66-67页 |
| ·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 | 第67-68页 |
|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68-79页 |
| ·气候因素 | 第68-72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72-74页 |
| ·地方材料 | 第74-79页 |
| ·南方地区社会人文影响因素 | 第79-89页 |
| ·江南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79-80页 |
| ·岭南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0-82页 |
| ·闽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2-85页 |
| ·楚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5-87页 |
| ·海南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7-88页 |
| ·巴蜀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8-89页 |
| ·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建筑地域特点 | 第89页 |
| ·南方地区经济技术影响因素 | 第89-91页 |
| ·经济因素 | 第89-90页 |
| ·技术因素 | 第90-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南方地区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 第92-118页 |
| ·南方地区气候环境策略 | 第92-101页 |
| ·规划布局 | 第92-94页 |
| ·空间组合 | 第94-97页 |
| ·建筑构造 | 第97-99页 |
| ·因借景观 | 第99-101页 |
| ·南方地区地方文化策略 | 第101-111页 |
| ·提炼环境意象 | 第101-104页 |
| ·诠释文化理念 | 第104-105页 |
| ·传承建筑文化 | 第105-111页 |
| ·南方地区技术经济策略 | 第111-117页 |
| ·节能技术 | 第111-113页 |
| ·建筑材料 | 第113-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六章 设计实践与思考 | 第118-129页 |
| ·石龙站 | 第118-124页 |
| ·项目背景 | 第118-119页 |
| ·回应石龙地方文化的设计 | 第119-122页 |
| ·回应石龙气候环境的设计 | 第122-124页 |
| ·抚州站 | 第124-129页 |
| ·项目背景 | 第124页 |
| ·回应抚州地方文化的设计 | 第124-126页 |
| ·回应抚州气候环境的设计 | 第126-129页 |
| 结论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 学术著作 | 第131-132页 |
| 学术期刊文献 | 第132-133页 |
| 学位论文 | 第133-13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附录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