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麦胚乳蛋白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中文摘要第1-11页
0 引言第11页
1 麦胚乳蛋白与小麦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1-23页
 1.1 麦胚乳蛋白组分的分类第11-12页
  1.1.1 OSBORNE蛋白分类系统第11页
  1.1.2 其它分类系统第11-12页
 1.2 OSBORNE蛋白组分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2-14页
  1.2.1 OSBORNE蛋白组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第12页
   1.2.1.1 清蛋白和球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品质关系第12页
   1.2.1.2 醇溶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2页
   1.2.1.3 谷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2页
  1.2.2 OSBORNE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2-13页
  1.2.3 OSBORNE蛋白组分的遗传特性第13-14页
 1.3 麦谷蛋白聚合体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4-18页
  1.3.1 HMW-GS、LMW-GS的生化结构及谷蛋白聚合体的构成第14-16页
   1.3.1.1 HMW-GS的生化结构及其功能第14页
   1.3.1.2 LMW-GS的生化结构及其功能特性第14-15页
   1.3.1.3 谷蛋白聚合体的构成第15-16页
  1.3.2 HMW-GS、LMW-GS、GMP的“质”(组成)和“量”(含量)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6-18页
   1.3.2.1 HMW-GS、LMW-GS的“质”和“量”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6-18页
   1.3.2.2 GMP的“质”与“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18页
 1.4 N、S代谢对谷蛋白聚合体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18-23页
  1.4.1 N、S代谢的生理调节机制第18-20页
   1.4.1.1 S代谢生理生化水平的调节第19-20页
   1.4.1.2 分子水平的调节第20页
  1.4.2 N、S代谢对谷蛋白聚合体MWD的改变及其对小麦品质的相应影响第20-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 供试材料和方法第23-24页
  2.1.1 大田试验第23页
  2.1.2 盆栽试验第23-24页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4-29页
  2.2.1 HMW-GS的鉴别第24页
   2.2.1.1 1BX14+1BY15、1BX17+1BY18及1BX13+1BY16亚基的鉴别第24页
   2.2.1.2 1AX2*及1DX4的鉴别第24页
  2.2.2 醇溶蛋白的A-PAGE第24-25页
  2.2.3 GMP含量测定第25页
  2.2.4 矮孟牛系列近等近因系的鉴定第25页
  2.2.5 硫素同化途径中部分酶活性及代谢中间物含量的测定第25页
  2.2.6 ATPSASE活性的测定第25-26页
  2.2.7 OASSASE活性的测定第26页
  2.2.8 OAS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2.2.9 NRA测定第27页
  2.2.10 品质指标的测定第27页
  2.2.11 干、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的测定第27页
  2.2.12 沉降值的测定第27页
  2.2.13 谷物特性的测定第27页
  2.2.14 粉质仪参数的测定第27页
  2.2.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2.2.15.1 全氮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2.15.2 各蛋白组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27-28页
  2.2.16 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9页
 3.1 麦胚乳蛋白组分与小麦部分品质指标的关系第29-32页
  3.1.1 蛋白组分与小麦面粉理化特性指标的关系第29-30页
   3.1.1.1 蛋白组分与沉淀值的相关关系第29页
   3.1.1.2 蛋白组分与面筋指标的关系第29-30页
  3.1.2 蛋白组分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系第30-31页
  3.1.3 籽粒全氮以及GMP与部分品质指标的关系第31-32页
 3.2 部分HMW-GS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32-37页
  3.2.1 部分HMW-GS在亚基评分系统中的定位第32-36页
   3.2.1.1 1BX14+1BY15在亚基评分系统中的定位第32-33页
   3.2.1.2 1BX7+1BY9和1DX4+1DY12的评分第33-36页
    3.2.1.2.1 部分矮孟牛种质的HMW-GS近等基因系鉴定第34页
    3.2.1.2.2 1BX7+1BY9和1DX4+1DY12亚基在亚基评分系统中的定位第34-36页
  3.2.2 部分亚基组合的品质指标分析第36-37页
 3.3 籽粒蛋白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及调节第37-43页
  3.3.1 OSBORNE蛋白组分的积累规律第37-40页
   3.3.1.1 清蛋白、球蛋白的积累规律第37-38页
   3.3.1.2 醇溶蛋白的积累规律第38-39页
   3.3.1.3 HMW-GS的积累规律第39-40页
  3.3.2 GMP的积累规律第40-42页
  3.3.3 籽粒蛋白及其粒度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第42-43页
   3.3.3.1 籽粒蛋白的动态变化规律第42-43页
 3.4 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生理生化基础初探第43-49页
  3.4.1 氮素及硫素代谢过程中酶活性及代谢中间物含量变化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影响第43-46页
   3.4.1.1 NRA动态变化及其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影响第43-44页
   3.4.1.2 ATPSA动态变化及其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影响第44页
   3.4.1.3 OASSA和OAS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影响第44-46页
  3.4.2 氮素、硫素对小麦氮、硫代谢过程中部分酶活性及籽粒蛋白组分积累的影响第46-49页
   3.4.2.1 氮素及硫素对小麦氮、硫代谢过程中部分酶活性的影响第46-49页
    3.4.2.1.1 氮素及硫素对NRA的影响第46-47页
    3.4.2.1.2 氮素及硫素对ATPSA的影响第47页
    3.4.2.1.3 氮素及硫素对OASSA的影响第47-48页
    3.4.2.1.4 氮素及硫素对OAS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3.4.2.2 氮素及硫素对籽粒蛋白粒度分布的影响第49页
 3.5 麦胚乳蛋白及其组分与小麦品质改良第49-59页
  3.5.1 山东省栽培小麦品种(系)的HMW-GS构成状况及历史变迁第49-54页
   3.5.1.1 山东省栽培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及分布特点第49-53页
   3.5.1.2 山东省小麦品种(系)HMW-GS年代之间的分布特点第53-54页
  3.5.2 和麦胚乳蛋白有关的部分品质指标在品质改良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第54-55页
  3.5.3 部分小麦品质指标的配合力分析及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第55-59页
   3.5.3.1 ZELENY沉淀值的配合力分析第55-57页
   3.5.3.2 GMP的配合力分析第57-58页
   3.5.3.3 硬度指数的配合力分析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4页
 4.1 谷蛋白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第59-61页
  4.1.1 HMW-GS与小麦加工品质第59-61页
   4.1.1.1 几个HMW-GS亚基(对)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59页
   4.1.1.2 现行亚基评分方法的缺陷第59页
   4.1.1.3 山东省推广小麦品种(系)的HMW-GS构成特点及变异规律第59-61页
    4.1.1.3.1 山东省小麦品种(系)HMW-GS分布的特点第59-60页
    4.1.1.3.2 利用HMW-GS改良小麦品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第60-61页
  4.1.2 GMP与小麦加工品质第61页
   4.1.2.1 普通六倍体小麦与DURUM小麦GMP构成的差异第61页
   4.1.2.2 GMP与小麦品质的改良第61页
 4.2 氮、硫代谢与小麦品质第61-62页
  4.2.1 氮、硫代谢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61-62页
  4.2.2 小麦中硫代谢调节机制的探讨第62页
 4.3 蛋白组分的积累规律及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价值第62-63页
 4.4 部分品质指标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第63页
  4.4.1 HMW-GS及GMP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第63页
  4.4.2 其他品质指标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第63页
 4.5 小麦品质研究试验群体的选择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英文摘要第72-74页
附录第74-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尾藻多糖与多酚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及优先发展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