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米雄性不育研究概述 | 第1-28页 |
1. 雄性不育概述 | 第14-15页 |
1.1 雄性不育的概念 | 第14页 |
1.2 玉米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4-15页 |
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 第15-24页 |
2.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分类研究 | 第15-18页 |
2.1.1 恢复专效性分类 | 第15-16页 |
2.1.2 分子生物学分类 | 第16-17页 |
2.1.3 分类的辅助指标 | 第17-18页 |
2.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 第18-19页 |
2.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 第19-20页 |
2.4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育性基因 | 第20页 |
2.5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20-22页 |
2.5.1 掺和式利用 | 第21-22页 |
2.5.2 全恢式利用 | 第22页 |
2.5.3 利用玉米雄性不育单交种杂种优势效应,提高玉米品质 | 第22页 |
2.6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对籽粒产量的效应 | 第22-24页 |
3. 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研究 | 第24-25页 |
4. 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性研究 | 第25-26页 |
5. 玉米雄性不育前景展望及作者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基本特征 | 第28-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2.1 不育性状的稳定性 | 第30-32页 |
2.2 GDS不育性的早代测交反应 | 第32-33页 |
2.3 GDS不育系的形态特征 | 第33-35页 |
2.4 不同生态条件下GDS生育期比较 | 第35页 |
2.5 玉米GDS不育系雄穗性状 | 第35-37页 |
2.6 GDS不育系及其保持系BG主要农艺性状 | 第37页 |
2.7 GDS雄性不育系光合速率特性 | 第37-38页 |
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类研究 | 第39-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9-40页 |
1.1.1 待测系 | 第39页 |
1.1.2 对照系 | 第39-40页 |
1.2 方法 | 第40-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2.1 雄性不育系的田间育性表现 | 第42-43页 |
2.2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测交后代的育性 | 第43-45页 |
2.3 对照不育系与BG、478杂交后代育性反应 | 第45页 |
2.4 PCR归类结果 | 第45-46页 |
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学观察和抗病性初步研究 | 第47-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2.1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学特征 | 第48-49页 |
2.1.1 正常胞质系BG小孢子发育过程 | 第48页 |
2.1.2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特征 | 第48-49页 |
2.2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大、小斑病的抗性 | 第49页 |
3. 小结 | 第49-53页 |
第五章 GDS不育系不育恢复性研究 | 第53-68页 |
第一节 天然杂交法选择GDS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 | 第53-5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1.2.1 GDS(S_1不育株)天然异交株后代育性 | 第54页 |
1.2.2 M不育株天然异交后代育性 | 第54-56页 |
1.2.3 GDS(BC2)×K_2(S_0)育性表现 | 第56页 |
1.2.4 K_2株不同世代育性反应 | 第56页 |
1.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 | 第57-6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2.2.1 GDS胞质与正常胞质杂交种产量的比较 | 第58-59页 |
2.2.2 GDS胞质与正常胞质杂交种植株性状和果穗性状比较 | 第59页 |
2.2.3 GDS胞质不育系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59-60页 |
2.3 小结 | 第60页 |
第三节 GDS不育胞质恢复性的遗传及利用探讨 | 第60-6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3.2.1 不同自交系对GDS胞质的育性反应 | 第61-62页 |
3.2.2 GDS恢复性的遗传 | 第62页 |
3.2.3 GDS不育胞质杂交组合恢复稳定性研究 | 第62-63页 |
3.2.4 GDS不育系与甜玉米自交系配制完全恢复型杂交组合 | 第63页 |
3.2.5 GDS不育系与糯玉米自交系杂交选择完全恢复型杂交组合 | 第63-64页 |
3.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节 玉米GDS不育胞质杂交种雄花育性恢复稳定性的研究 | 第65-6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4.2.1 方差分析 | 第66页 |
4.2.2 不同组合恢复性分析 | 第66-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不同类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不同类型恢复系的反应 | 第68-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1.1 材料 | 第68页 |
1.2 方法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田间育性表现 | 第69页 |
2.2 各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测交后代的育性反应 | 第69-70页 |
2.3 不同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型杂交组合花粉育性比较 | 第70-71页 |
2.4 不同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型杂交组合恢复稳定性 | 第71-72页 |
3.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GDS不育胞质不同类型恢复系的RAPD分析 | 第74-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1.1 材料 | 第74页 |
1.2 方法 | 第74-76页 |
1.2.1 玉米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74-75页 |
1.2.2 DNA纯度、浓度及产率的测定 | 第75页 |
1.2.3 PCR的模板制备 | 第75页 |
1.2.4 RAPD扩增方法 | 第75-76页 |
1.2.5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2.1 DNA的质量及产率 | 第76-77页 |
2.2 RAPD多态性分析 | 第77-79页 |
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八章 讨论 | 第80-88页 |
1.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探讨 | 第80-83页 |
1.1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状的稳定性 | 第80-81页 |
1.2 GDS不育系的恢复性及恢复稳定性 | 第81-82页 |
1.3 GDS胞质雄性不育系对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82页 |
1.4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光合速率的利用探讨 | 第82-83页 |
2. 关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类体系探讨 | 第83-84页 |
3. 关于玉米CMS恢复系的选育探讨 | 第84-86页 |
3.1 天然杂交法选择CMS恢复系 | 第84-85页 |
3.2 从甜、糯玉米中寻找玉米CMS的恢复系,扩大恢复系的来源 | 第85-86页 |
4. GDS不同类型恢复系的RAPD分析 | 第86-87页 |
5. 作物生态育种与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87-88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88-92页 |
1.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基本特征 | 第88-89页 |
1.1 不育性状的稳定性 | 第88页 |
1.2 形态特征 | 第88页 |
1.3 穗部性状特性 | 第88页 |
1.4 光合速率特性 | 第88-89页 |
2.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类结果 | 第89页 |
2.1 雄性不育系的田间育性表现 | 第89页 |
2.2 GDS胞质恢复专效性测定 | 第89页 |
2.3 GDS胞质不育系PCR快速归类 | 第89页 |
3. GDS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和抗病性鉴定结果 | 第89-90页 |
3.1 GDS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特征 | 第89页 |
3.2 GDS不育胞质对大、小斑病的抗性 | 第89-90页 |
4. 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结果 | 第90页 |
4.1 自然杂交法选择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 第90页 |
4.2 GDS不育胞质杂交种和正常胞质(保持系BG)杂交种比较 | 第90页 |
4.3 GDS不育恢复性的遗传 | 第90页 |
4.4 玉米GDS不育胞质杂交种雄花育性恢复稳定性 | 第90页 |
5. 不同类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不同类型恢复系的反应 | 第90-91页 |
6. GDS不同类型恢复系RAPD分析结果 | 第91-92页 |
6.1 DNA质量及产率 | 第91页 |
6.2 GDS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的RAPD分析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