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脾虚证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一、古代文献对脾虚证的认识 | 第11页 |
二、现代中医对脾虚证的认识 | 第11-14页 |
第二节 脾虚证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 第14-15页 |
一、宏观辨证 | 第14-15页 |
二、微观辨证 | 第15页 |
三、脾虚证在此发展之路上的成绩 | 第15页 |
第三节 木糖吸收试验在脾虚证辨证微观化中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一、D-木糖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二、D-木糖排泄率在脾虚证研究中的意义及应用举例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一、分组设计 | 第17页 |
二、数据分析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17页 |
二、中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18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主要仪器 | 第19页 |
二、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五节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1-25页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第21-22页 |
二、正常组、脾虚组、非脾虚组血清木糖含量与尿木糖含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三、正常组、脾虚组、非脾虚组尿木糖吸收试验组间差异的比较 | 第23页 |
四、正常组、脾虚组、非脾虚组血清木糖吸收试验组间差异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27页 |
一、选题依据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25页 |
二、血清法木糖吸收试验对于反映脾气虚证的意义 | 第25页 |
三、关于尿木糖吸收试验与血清木糖吸收试验 | 第25-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