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生界浅层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1页 |
| ·天然气成因类型判别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区域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区浅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0页 |
|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9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1页 |
| ·地层格架 | 第13-16页 |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 ·沉积环境与古地貌背景 | 第18-20页 |
| ·盆地演化 | 第20-21页 |
| ·主要含气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 第21-29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4页 |
| ·建立标准井和基准剖面 | 第24-26页 |
| ·地层特征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8页 |
|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2页 |
|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29-30页 |
|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 第30-31页 |
| ·天然气成因类型 | 第31-32页 |
|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第32-38页 |
| ·原油物性特征 | 第32-33页 |
| ·原油族组分特征 | 第33页 |
|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 第33-35页 |
| ·饱和烃色谱特征 | 第35-37页 |
| ·油源对比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主要含气层沉积特征研究 | 第38-48页 |
| ·主要沉积相及微相的类型 | 第38-41页 |
| ·河流相 | 第38-39页 |
| ·湖泊相 | 第39页 |
| ·三角洲相 | 第39-41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 第41-47页 |
| ·延长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42-44页 |
| ·延安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44-47页 |
| ·研究区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构造对浅层气运聚的影响 | 第48-59页 |
| ·研究区构造形成的应力场背景 | 第48-49页 |
| ·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浅层气分布的控制 | 第49-59页 |
| ·断裂对浅层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 第54-55页 |
| ·裂缝对浅层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5-56页 |
| ·鼻状隆起对浅层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浅层气主要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 第59-71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59-60页 |
| ·储层特征 | 第60-6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60-62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62-64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4-65页 |
| ·成岩作用及其演化 | 第65-66页 |
| ·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66-67页 |
| ·盖层、圈闭及其成藏组合 | 第67-69页 |
| ·盖层 | 第67页 |
| ·圈闭 | 第67-69页 |
| ·浅层气运聚方式 | 第69-71页 |
| ·延安组浅层气运移方式 | 第69-70页 |
| ·延长组浅层气运移方式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气层发育特征及气藏富集规律 | 第71-93页 |
| ·气层的识别 | 第71-82页 |
| ·储层特征分析 | 第71-76页 |
| ·气层划分标准确定 | 第76-82页 |
| ·气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 第82-89页 |
| ·气层垂向分布规律 | 第82页 |
| ·气层平面分布规律 | 第82-85页 |
| ·不同区块气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85-89页 |
| ·浅层气分布主控因素 | 第89-93页 |
| ·沉积相奠定了浅层气分布的有利相带 | 第89-91页 |
| ·鼻隆是浅层气聚集的场所 | 第91页 |
| ·断裂和相关裂缝是浅层气富集的重要条件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图版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3页 |
| 详细摘要 | 第103-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