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政府构建中的公车改革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绪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国内关于公车改革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2、国外关于公车改革的研究状况 | 第11页 |
3、国内关于节约型政府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4、国外关于节约型政府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三) 主要研究方法及本文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1、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本文框架结构 | 第14页 |
(四)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创新点 | 第14页 |
2、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15-22页 |
(一)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概述 | 第15-16页 |
1、公务用车制度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页 |
(二) 节约型政府概述 | 第16-18页 |
(三) 节约型政府与公车改革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20页 |
1、公车改革是节约型政府构建的前提 | 第18-19页 |
2、节约型政府的构建为公车改革提供新的机遇 | 第19-20页 |
(四)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1、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页 |
2、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21页 |
3、公共权力理论 | 第21页 |
4、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三、我国公车改革的困境及原因 | 第22-28页 |
(一) 我国公车改革历程 | 第22-23页 |
1、政策层面的公车改革 | 第22页 |
2、实践层面的公车改革 | 第22-23页 |
(二) 我国公车改革的困境 | 第23-25页 |
1、行政效率下降 | 第23-24页 |
2、不公正情绪滋生 | 第24页 |
3、车补与公车并存 | 第24-25页 |
4、公车私用难以消除 | 第25页 |
(三) 制约我国公车改革的原因 | 第25-28页 |
1、公共预算机制不健全 | 第25-26页 |
2、政府特权思维难以转变 | 第26页 |
3、个别群体的既得利益难以破除 | 第26-27页 |
4、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 | 第27-28页 |
四、我国公车改革的个案分析 | 第28-40页 |
(一) 资兴市公车改革试点 | 第28-30页 |
1、资兴市具体车改措施 | 第28-29页 |
2、资兴市车改效果及困境 | 第29-30页 |
(二) 杭州市公车改革试点 | 第30-31页 |
1、杭州市具体车改措施 | 第30页 |
2、杭州市车改效果及突破 | 第30-31页 |
(三) 昆明市公车改革试点 | 第31-32页 |
1、昆明具体车改措施 | 第31-32页 |
2、昆明模式的创新 | 第32页 |
(四) 各地公车改革的综合效益 | 第32-40页 |
1、公车改革的经济效益 | 第33-34页 |
2、公车改革的政治效益 | 第34-35页 |
3、公车改革的社会效益 | 第35-40页 |
五、节约型政府构建中的公车改革之基本向度 | 第40-52页 |
(一) 节约型政府构建中公车改革的客观基础 | 第40-44页 |
1、公共交通的可替代性 | 第40-41页 |
2、居民私家车的逐步普及 | 第41页 |
3、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日益提升 | 第41-42页 |
4、政府信息逐步公开化、透明化 | 第42-43页 |
5、国际接轨的压力 | 第43-44页 |
6、公务员国外经历的增加 | 第44页 |
(二) 节约型政府构建中公车改革的原则 | 第44-47页 |
1 保障行政效率原则 | 第44-45页 |
2、构建节约型政府原则 | 第45页 |
3、促进公平正义原则 | 第45-47页 |
4、因地制宜原则 | 第47页 |
(三) 节约型政府构建中公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47-52页 |
1、树立节约型行政理念 | 第47-48页 |
2、实行全国统一的改革 | 第48-49页 |
3、加强改革中监督的力量 | 第49-50页 |
4、将公车改革列入干部考核体系 | 第50页 |
5、转变领导方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