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框架 | 第8-11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8-9页 |
| ·创新性及难度 | 第9页 |
| ·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城市住区环境分类与现状 | 第11-19页 |
| ·住区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1-12页 |
| ·住区的定义 | 第11页 |
| ·环境的定义 | 第11-12页 |
| ·住区环境分类 | 第12页 |
| ·我国住区环境的历史状况及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 ·我国住区环境的历史状况 | 第12-14页 |
| ·1840 年-1949 年 | 第13页 |
| ·1949 年-1978 年 | 第13-14页 |
| ·我国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 ·“生态化” | 第15页 |
| ·“科技化” | 第15-16页 |
| ·“人性化” | 第16页 |
| ·存在问题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设计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4页 |
|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9-21页 |
| ·设计心理学是根据设计作品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所作的研究 | 第19页 |
| ·设计心理学是现代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 第19页 |
|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理论 | 第19-21页 |
| ·艺术社会学描述 | 第21-22页 |
| ·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着艺术设计 | 第21-22页 |
| ·文化心理结构是影响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因素 | 第22页 |
| ·“情调效应”——艺术设计学与设计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交叉 | 第22-24页 |
| ·“情调效应”的概念 | 第22-23页 |
| ·“情调效应”——艺术设计学与设计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交叉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情调效应”在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价值 | 第24-28页 |
| ·理想居住区的空间交流模式 | 第24-25页 |
| ·区域性 | 第24页 |
| ·向心性 | 第24页 |
| ·有序性 | 第24-25页 |
| ·“情调效应”在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价值 | 第25-28页 |
| ·在总体规划中的价值 | 第25-26页 |
|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的价值 | 第26页 |
| ·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 第26-28页 |
| 第五章 “情调效应”在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 第28-36页 |
| ·“情调效应”在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 第28-31页 |
| ·地域性原则 | 第28-29页 |
| ·时代性原则 | 第29-30页 |
| ·艺术性原则 | 第30页 |
| ·文化性原则 | 第30-31页 |
| ·设计元素运用分析 | 第31-36页 |
| ·物质元素的运用 | 第31-33页 |
| ·地域特色色彩的运用 | 第32-33页 |
| ·材质的运用 | 第33页 |
| ·精神元素的运用 | 第33-36页 |
|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33-34页 |
| ·新兴性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 | 第34-36页 |
| 第六章 优秀住区设计实例分析 | 第36-39页 |
| ·项目简介 | 第36页 |
| ·分析 | 第36-39页 |
| ·弄 | 第37页 |
| ·院 | 第37-38页 |
| ·灰白基调 | 第38页 |
| ·总结 | 第38-39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