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1.光周期敏感现象机制的研究 | 第12-20页 |
·光周期与光周期敏感 | 第12页 |
·光期和暗期的作用 | 第12-13页 |
·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13-20页 |
·拟南芥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13-16页 |
·水稻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16-20页 |
2.玉米光周期敏感现象的研究 | 第20-22页 |
·热带玉米种质与光周期敏感时期的研究 | 第20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 第20-22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 第22页 |
3.水稻Hd6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第22-25页 |
·水稻Hd6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第23页 |
·拟南芥CK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第23-24页 |
·其他生物体的CK2基因与光周期 | 第24-25页 |
·CK2与脉孢茵昼夜节律生物钟 | 第24-25页 |
·CK2对果蝇昼夜节律的影响 | 第25页 |
4.同源序列技术与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ST) | 第25-26页 |
5.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6-28页 |
·传统的定量PCR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比 | 第27页 |
·技术原理 | 第27-2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分类 | 第2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28页 |
·应用前景 | 第28页 |
6.拟南芥转基因方法的研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玉米类Hd6基因的克隆 | 第31-4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1-32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2页 |
·类Hd6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32-33页 |
·类Hd6基因的3'端序列克隆 | 第33-34页 |
·类Hd6基因全长的获得与分析 | 第3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RNA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 | 第34页 |
·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 第34-38页 |
·玉米中类Hd6基因的同源序列克隆 | 第34-35页 |
·类Hd6基因全长CDS的克隆 | 第35页 |
·类Hd6基因CDS序列与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 第35-38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玉米类Hd6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40-4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光周期处理与取样 | 第40页 |
·CML288不同叶龄时期的光周期处理与取样 | 第40页 |
·CML288暗期光间断处理与取样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40-41页 |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41页 |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荧光定量PCR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1页 |
·样品检测与数据计算 | 第4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RNA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 | 第41页 |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优化和确定 | 第41-43页 |
·标准品和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PCR重复性测验 | 第44页 |
·类Hd6在不同时期和处理下mRNA转录水平比较 | 第44-45页 |
·类Hd6基因在暗期光间断环境下的表达规律 | 第45-46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玉米类Hd6基因的表达高峰期与光周期敏感时期相吻合,并呈现震荡式表达规律 | 第46-47页 |
·玉米类Hd6基因与暗期光间断后表达量降低 | 第47-48页 |
·玉米类Hd6基因能够促进玉米成花 | 第48页 |
·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类Hd6基因转基因拟南芥 | 第49-66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植物材料与栽培方法 | 第49页 |
·菌株与质粒载体 | 第49-50页 |
·酶和试剂 | 第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4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Hd6的构建 | 第50-51页 |
·引物设计 | 第50页 |
·基因序列的扩增 | 第50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51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1-52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1页 |
·重组质粒PBI—Hd6的农杆菌电击转化 | 第51-52页 |
·PCR验证及菌种保存 | 第52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2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 | 第52-53页 |
·转化株卡那霉素浓度敏感性实验 | 第52页 |
·拟南芥T_0代种子的筛选 | 第52-53页 |
·转基因拟南芥PCR与RT-PeT鉴定 | 第53页 |
·拟南芥转化株的表型鉴定和分析 | 第53-54页 |
·拟南芥转化株T_1的观察和纯合T_2代植株的获得 | 第53-54页 |
·拟南芥类Hd6转化株开花时期的观察 | 第54页 |
·T_2代转化株中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4页 |
·光周期处理和取样 | 第54页 |
·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 第54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Hd6的构建 | 第54-57页 |
·重组质粒PBI—Hd6的农杆菌转化结果 | 第57页 |
·转基因拟南芥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浓度 | 第57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57-59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PeR验证 | 第59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和比较 | 第59-60页 |
·hd6-ox转化株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60-62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玉米类Hd6基因导致拟南芥在LD下花期延迟 | 第62-63页 |
·玉米类Hd6基因影响拟南芥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3-65页 |
·玉米类gd6基因的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英文摘要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