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植物群落分类、排序研究 | 第10-11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1页 |
·土壤微生物研究 | 第11-12页 |
·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研究 | 第1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2-1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3页 |
·地层及地质构造 | 第13页 |
·土壤 | 第13页 |
·植被 | 第13-14页 |
·人类活动 | 第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峰丛洼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研究 | 第17-3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取样 | 第17-18页 |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数据分析 | 第19页 |
·结果分析 | 第19-35页 |
·TWINSPAN 分类 | 第19-22页 |
·DCA 排序 | 第22-23页 |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23-30页 |
·CCA 排序 | 第30-32页 |
·DCCA 排序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峰丛洼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37-4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 第37页 |
·多样性测度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分层生物多样性特征 | 第38-43页 |
·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总体多样性特征 | 第43-45页 |
·多样性测度指数的相关关系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峰丛洼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 第48-5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样地情况及样品采集 | 第48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特征 | 第49-50页 |
·不同植被恢复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特征 | 第50-53页 |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峰丛洼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过程特征及趋势探讨 | 第56-7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68页 |
·峰丛洼地恢复类型及其恢复演替趋势 | 第56-58页 |
·峰丛洼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及变化趋势 | 第58-63页 |
·峰丛洼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植物群落关系 | 第63-66页 |
·峰丛洼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岩性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排序结论 | 第71页 |
·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征结论 | 第72-73页 |
·峰丛洼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趋势探讨结论 | 第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群落生态研究 | 第73-74页 |
·土壤微生物研究 | 第74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读研期间研究工作及论文发表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