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新社会防卫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安塞尔新社会防卫论的形成 | 第10-17页 |
| ·安塞尔生平 | 第10页 |
| ·现实对新社会防卫论的呼唤 | 第10-11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形成过程 | 第11-17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萌芽 | 第11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雏形 | 第11-14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直接来源 | 第14-17页 |
| 第2章 安塞尔新社会防卫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第17-25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主要内容 | 第17-23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关于犯罪 | 第17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关于犯罪人 | 第17-19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关于刑罚 | 第19-21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关于非犯罪化与非刑事化思想 | 第21-22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关于刑事化、被害人化和社会化 | 第22-23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主要特点 | 第23-25页 |
| ·批判性 | 第23页 |
| ·调和性 | 第23页 |
| ·综合性 | 第23-24页 |
| ·人道性 | 第24页 |
| ·国际性 | 第24-25页 |
| 第3章 安塞尔新社会防卫论的影响 | 第25-30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国际影响 | 第25-26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对我国的影响 | 第26-30页 |
| ·促使对“严打”政策进行反思 | 第27-28页 |
| ·推行宽松的刑事政策 | 第28-30页 |
| 第4章 安塞尔新社会防卫论评析 | 第30-38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学科属性 | 第30-31页 |
| ·新社会防卫论的不足 | 第31页 |
| ·新社会防卫论对完善我国刑事政策的借鉴意义 | 第31-38页 |
| ·完善严格的刑事政策 | 第32-33页 |
| ·完善宽松的刑事政策 | 第33-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