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二) 实地调查法 | 第11页 |
(三) 历史分析法 | 第11页 |
(四) 综合分析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5页 |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一) 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12页 |
(二) 国内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二、乡村旅游的产生动力机制 | 第13-15页 |
(一) 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导向 | 第13-14页 |
(二) 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决定了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客观需求 | 第14页 |
(三) 闲暇时间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 | 第14页 |
(四) 乡村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郊乡村旅游的涵义及特性 | 第15-19页 |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一) 对乡村旅游的几个认识误区 | 第15页 |
(二)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15-16页 |
(三) 城郊的概念 | 第16-17页 |
(四) 城郊乡村旅游 | 第17页 |
二、城郊乡村旅游的特性 | 第17-19页 |
(一) 目的地市场的乡村性 | 第17页 |
(二) 资源的可持续性 | 第17页 |
(三) 层次多样性 | 第17-18页 |
(四) 较强的参与性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研究 | 第19-23页 |
一、研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一)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9页 |
(二) 距离衰减理论 | 第19页 |
(三)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 第19-20页 |
二、城郊旅游地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一) 中心城市是其所在区域内的一级旅游目的地 | 第20页 |
(二) 中心城市是其周边乡村旅游地的主要客源输出地 | 第20-21页 |
(三) 中心城市对其周边乡村旅游地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 第21页 |
三、城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 第21-23页 |
(一) 第一密集带 | 第21-22页 |
(二) 第二密集区 | 第22页 |
(三) 低谷地带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的原则 | 第23-25页 |
一、突出乡村性原则 | 第23页 |
二、系统原则 | 第23页 |
三、协调统一原则 | 第23页 |
四、因地制宜原则 | 第23-24页 |
五、持续发展原则 | 第24页 |
六、市场导向原则 | 第24页 |
七、综合开发原则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实践研究——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 第25-37页 |
一、研究区的概况 | 第25页 |
(一) 北京市顺义区的区位条件 | 第25页 |
(二) 北京市顺义区的历史沿革 | 第25页 |
二、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环境背景研究 | 第25-27页 |
(一)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 第25页 |
(二) 水体旅游资源 | 第25-26页 |
(三) 生物类旅游资源 | 第26页 |
(四) 文物古迹类 | 第26页 |
(五) 社会经济文化类资源 | 第26-27页 |
三、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第27-28页 |
四、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28-29页 |
(一) 乡村旅游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发展方向 | 第28页 |
(二) 分流旅游旺季北京市中心巨大客源量的需求 | 第28页 |
(三) 北京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提高 | 第28-29页 |
(四) 北京市政府旅游扶贫政策的支持 | 第29页 |
(五) 2008 年奥运会给顺义区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 | 第29页 |
五、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关系 | 第29-30页 |
(一) 北京市是顺义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客源市场 | 第29页 |
(二) 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对顺义区的带动作用 | 第29页 |
(三) 北京市周边同级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 | 第29-30页 |
六、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研究 | 第30-31页 |
(一) 总体定位 | 第30页 |
(二) 旅游形象定位 | 第30-31页 |
七、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结构研究 | 第31-32页 |
(一) 市场空间结构 | 第31-32页 |
八、北京市顺义区乡村旅游空间发展研究 | 第32-37页 |
(一)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 第32-33页 |
(二)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 第33-34页 |
(三) 优先发展区域研究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