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选题缘起及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城市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10-11页 |
·兰州城市发展相关背景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 第14-2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城市绿地分类 | 第19-23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 | 第23-25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层次及论文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25-26页 |
·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回顾 | 第26-28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8-30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页 |
·论文研究主要方法 | 第2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9页 |
·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游憩行为理论 | 第31页 |
·系统论 | 第31页 |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 第31-39页 |
·城市生态的内涵和特征 | 第32-34页 |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 第34-39页 |
3. 兰州市绿地规划的历程回顾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66页 |
·兰州城市概况 | 第39-45页 |
·自然条件 | 第39-44页 |
·社会人文条件 | 第44-45页 |
·兰州市绿地规划的历程回顾 | 第45-59页 |
·相关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历程回顾 | 第46-56页 |
·小结 | 第56-59页 |
·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6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59-61页 |
·城市性质 | 第61-62页 |
·城市格局 | 第62-63页 |
·城市社会历史文化 | 第63-64页 |
·政府行为与规划控制的影响 | 第64页 |
·园林绿地基础的影响 | 第64-66页 |
4. 兰州市绿地系统的现状研究 | 第66-92页 |
·兰州市绿地系统子因素的现状研究 | 第66-80页 |
·南北两山绿化 | 第66-70页 |
·三大通廊 | 第70-73页 |
·滨水绿化带 | 第73-77页 |
·道路绿化 | 第77-80页 |
·防洪沟绿化 | 第80页 |
·兰州市公共绿地的现状研究 | 第80-89页 |
·兰州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区位特征 | 第80-83页 |
·兰州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分析 | 第83-85页 |
·兰州城市公共绿地与城市住区 | 第85-89页 |
·小结 | 第89-92页 |
·兰州面临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 第89-91页 |
·兰州面临的绿色空间特色缺失问题 | 第91页 |
·兰州面临户外绿色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 | 第91-92页 |
5. 基于生态理念的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构想 | 第92-116页 |
·基于生态理念的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原则 | 第92-93页 |
·系统整合原则 | 第92页 |
·重视自然的原则 | 第92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92-93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93页 |
·孕育城市特色的原则 | 第93页 |
·基于生态理念的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93-100页 |
·城市绿地与区域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构建城市绿地大系统 | 第93-94页 |
·注重绿地的“质”“量” | 第94页 |
·选择绿地的“自然位置” | 第94页 |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 第94-96页 |
·考虑到城市的地方性气候特征,与城市环境整治保护相结合 | 第96-100页 |
·在重视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绿地丰富的内涵 | 第100页 |
·基于生态理念的兰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构想 | 第100-116页 |
·兰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构” | 第100-109页 |
·兰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量” | 第109-113页 |
·兰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质” | 第113-116页 |
6. 结语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12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附录A 兰州市区适宜树种 | 第130-133页 |
附录B 兰州市三版绿地规划文本 | 第133-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