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自我连接与视线追踪技术在人格测验中的应用

缩略语表第7-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前言第13-16页
文献回顾第16-51页
    1 人格研究中的自我概念第16-29页
        1.1 人格的概念第16-17页
        1.2 人格的判断模型第17-20页
        1.3 人格的研究方法第20-27页
        1.4 人格与自我的关系第27-29页
    2 自我参照研究与自我连接技术第29-35页
        2.1 自我相关信息在认知加工中的优势第30页
        2.2 自我相关信息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整合第30-34页
        2.3 自我研究的新方法:自我连接技术第34-35页
    3 自我连接对时间知觉的调控第35-43页
        3.1 时间知觉的重要性第35-36页
        3.2 时间加工定律:连接主观时间与知觉、注意及记忆第36-42页
        3.3 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第42-43页
    4 自我连接对空间知觉的调控第43-48页
        4.1 空间知觉的重要性第43页
        4.2 精神障碍的眼动追踪特征第43-48页
    5 人格研究的多质融合技术第48-51页
        5.1 人格在行为上的表征第48-49页
        5.2 人格在认知上的表征第49-50页
        5.3 人格在眼动上的表征第50页
        5.4 人格在其他模态上的表征第50-51页
研究设计第51-55页
第一部分 人格的主观测量:真实自我、理想自我与客观自我第55-62页
    1 问题提出第55-56页
    2 研究方法第56-58页
        2.1 被试第56-57页
        2.2 实验材料第57页
        2.3 实验程序第57页
        2.4 数据分析第57-58页
    3 结果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2页
第二部分 人格的客观测量:自我连接技术与人格评估第62-70页
    1 问题提出第62-63页
    2 研究方法第63-66页
        2.1 被试第63页
        2.2 实验材料第63-64页
        2.3 实验程序第64-65页
        2.4 数据分析第65-66页
    3 结果第66-67页
        3.1 自我连接学习任务第66-67页
        3.2 自我连接优势与人格特质第67页
    4 讨论第67-70页
第三部分 自我表征对感知觉的调控:自我连接技术与时间知觉第70-93页
    1 问题提出第70-73页
    2 实验一:自我连接调控运动引发的时间错觉第73-82页
        2.1 研究方法第73-76页
        2.2 结果第76-79页
        2.3 讨论第79-82页
    3 实验二:自我连接提高时间知觉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第82-93页
        3.1 研究方法第82-83页
        3.2 结果第83-88页
        3.3 讨论第88-93页
第四部分 自我表征对感知觉的调控:自我连接技术与眼动追踪第93-103页
    1 问题提出第93-94页
    2 研究方法第94-97页
        2.1 被试第94-95页
        2.2 实验材料第95页
        2.3 实验程序第95-96页
        2.4 数据分析第96-97页
    3 结果第97-100页
        3.1 自我连接学习任务第97-98页
        3.2 眼动追踪任务第98-100页
    4 讨论第100-103页
第五部分 人格的多质融合测量:人格测验反应过程的眼动特征第103-140页
    1 问题提出第103-106页
    2 研究方法第106-110页
        2.1 被试第106页
        2.2 实验材料第106-107页
        2.3 实验程序第107-108页
        2.4 眼动测量第108页
        2.5 数据分析第108-110页
    3 结果第110-135页
        3.1 眼动特征分析第110-113页
        3.2 人格维度分析第113-124页
        3.3 高低分组分析第124-128页
        3.4“我”的效应分析第128-135页
    4 讨论第135-140页
        4.1 人格测验加工过程的眼动特征第135-137页
        4.2 多质融合技术对心理测量的意义第137-138页
        4.3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第138-140页
小结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1页
附录第151-156页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AAS、Apelin/APJ及MtDNA拷贝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添加剂中砷、汞的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