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环境噪声与振动评价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评价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本文的研究路线及内容第16-18页
     ·研究目标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评价方法第18-24页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评价指标第18-20页
     ·A声级 L_A第18-19页
     ·等效连续 A计权声压级L_(Aeq,T)第19页
     ·昼夜等效声级第19-20页
     ·单次噪声暴露级L_(AE)第20页
     ·最大声级L_(max)第20页
   ·评价范围及标准第20-22页
     ·评价范围第20-21页
     ·评价标准第21-22页
   ·监测方法及监测点布设第22-23页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23-24页
第3章 轨道交通噪声的预测评价第24-35页
   ·轨道交通噪声源分析第25-26页
     ·轮轨噪声第25页
     ·车辆非动力噪声第25页
     ·牵引动力系统噪声第25页
     ·高架轨道噪声第25页
     ·地下铁道的地面承载噪声第25-26页
     ·客运站人群噪声第26页
   ·噪声预测环境影响因子第26-31页
     ·声指向特性第26-27页
     ·距离衰减第27页
     ·空气衰减第27-28页
     ·地面吸收衰减第28-29页
     ·声屏障衰减第29-31页
   ·噪声预测的计算第31-34页
     ·列车噪声级的预测第32页
     ·列车噪声级的影响因子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控制方法第35-48页
   ·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第35页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第35-36页
   ·噪声控制的基本程序第36-37页
   ·吸声降噪第37-38页
     ·吸声降噪原理第37页
     ·吸声降噪量的计算第37-38页
     ·吸声降噪设计程序第38页
   ·隔声降噪第38-40页
     ·隔声降噪原理第39页
     ·隔声降噪量的计算第39-40页
     ·隔声降噪设计程序第40页
   ·轨道交通噪声控制措施第40-48页
     ·轮轨噪声控制措施第40-41页
     ·高架桥噪声控制措施第41-42页
     ·客运站噪声控制措施第42-44页
     ·线路两侧建筑噪声控制措施第44-48页
       ·建筑区域布局的防噪措施第44-46页
       ·建筑内部防噪措施第46-48页
第5章 声屏障降噪设计研究第48-55页
   ·声屏障的设计程序第48-49页
   ·声屏障的设计目标第49页
   ·声屏障的声学设计第49-51页
     ·声屏障位置的确定第49-50页
     ·声屏障高度的确定第50-51页
     ·声屏障厚度的确定第51页
     ·声屏障长度的确定第51页
   ·声屏障的结构设计第51-52页
     ·荷载及外力的作用第51-52页
       ·风载荷第51页
       ·竖向荷载第51页
       ·偶然冲击荷载第51-52页
       ·其它作用荷载第52页
     ·结构设计中的施工、维护性能的考虑第52页
   ·声屏障的型式设计第52页
   ·声屏障的材料选择第52-54页
   ·声屏障的景观设计第54-55页
第6章 实例研究第55-62页
   ·项目概况第55页
   ·声环境影响评价第55-60页
     ·沿线环境现状第55-56页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第56-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噪声控制措施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结论与建议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快渗系统除磷工艺研究
下一篇:UASB工艺处理养殖废水的厌氧氨化及产气率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