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4页 |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郊区风貌概念解析和郊区范围的确定 | 第25-29页 |
·郊区概念解析和范围确定 | 第25-27页 |
·风貌概念的解析 | 第27-29页 |
·演变的辩证思考 | 第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30-34页 |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第2章 古代上海地区郊区风貌的形成(1840年以前) | 第34-66页 |
·古代上海地区的社会地位和城市发展 | 第34页 |
·郊区自然基底的形成和演变—滨海水乡平原风貌 | 第34-41页 |
·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 第34-37页 |
·水网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 第37-41页 |
·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其风貌的反映 | 第41页 |
·古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 第41-50页 |
·自然经济的形成与演变 | 第41-43页 |
·乡村社会组织模式的特征及其演变 | 第43-44页 |
·古代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空间模式总结 | 第44-50页 |
·古代郊区风貌的文化内涵 | 第50-51页 |
·吴越文化的渊源 | 第50-51页 |
·江南文化的发展 | 第51页 |
·古代市镇和乡村风貌概述 | 第51-61页 |
·古代市镇风貌 | 第51-54页 |
·古代村落风貌 | 第54-56页 |
·古代建筑风貌 | 第56-61页 |
·古代郊区风貌的原型总结 | 第61-66页 |
·宏观层次风貌原型总结 | 第61页 |
·中观层次风貌原型总结 | 第61-63页 |
·微观层次风貌原型总结(宅地空间) | 第63-66页 |
第3章 近代开埠以来郊区风貌的发展(1840~1949) | 第66-84页 |
·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 第66-67页 |
·近代自然格局的演化 | 第67-69页 |
·水系的变迁 | 第67页 |
·农业的发展及风貌特征 | 第67-69页 |
·近代郊区聚落体系的完善 | 第69-76页 |
·近代上海城市化的过程和对郊区的影响 | 第69页 |
·近代乡镇聚落体系的演变 | 第69-76页 |
·近代郊区风貌的文化演变 | 第76页 |
·近代郊区市镇风貌的特征 | 第76-82页 |
·市镇风貌演变 | 第76-80页 |
·村落的风貌演变 | 第80-81页 |
·建筑风貌的演变 | 第81-82页 |
·近代郊区风貌演变总结 | 第82-84页 |
·宏观层次风貌原型演变 | 第82页 |
·中观层次的风貌演变 | 第82-83页 |
·微观层次的风貌演变 | 第83-84页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郊区风貌的变革(1949~1980年代中期) | 第84-109页 |
·建国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城市化 | 第84页 |
·现代化生产方式影响下自然格局的改变 | 第84-92页 |
·水网的变化 | 第84-85页 |
·农田和林业风貌的演变 | 第85-92页 |
·郊区聚落体系的发展 | 第92-99页 |
·交通网络的发展 | 第92-93页 |
·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 | 第93-95页 |
·郊区市镇结构体系的改变 | 第95-97页 |
·产业发展及布局变化 | 第97-99页 |
·计划经济时期郊区市镇的风貌演变 | 第99-107页 |
·市镇的风貌演变 | 第99-100页 |
·村落的风貌演变 | 第100-102页 |
·农宅的发展和演变 | 第102-107页 |
·计划经济时期郊区风貌演变总结 | 第107-109页 |
·宏观风貌演变总结 | 第107-108页 |
·中观风貌演变总结 | 第108页 |
·微观风貌演变总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现代郊区风貌的演化(1980年代中期至今) | 第109-153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 | 第109页 |
·自然格局的演变 | 第109-114页 |
·水网的变化 | 第109-111页 |
·农业风貌的变化 | 第111-114页 |
·大都市郊区聚落体系的重构 | 第114-127页 |
·郊区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 | 第114-116页 |
·经济关系的演变和特征 | 第116-117页 |
·郊区市镇的发展 | 第117-121页 |
·产业格局的变化 | 第121-127页 |
·现代郊区市镇的风貌演变 | 第127-137页 |
·市镇的风貌演变 | 第127-128页 |
·村落的风貌演变 | 第128-134页 |
·郊区农宅演变 | 第134-137页 |
·新的小城镇风貌发展的尝试 | 第137-145页 |
·郊区片区特色的渊源及形成 | 第145-150页 |
·各区县历史发展背景特色梗概 | 第145-148页 |
·郊区风貌特色分区 | 第148-150页 |
·改革开放后郊区风貌演变总结 | 第150-153页 |
·宏观层次风貌演变总结 | 第151页 |
·中观层次风貌演变总结 | 第151-152页 |
·微观层次风貌演变总结 | 第152-153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53-158页 |
·结论 | 第153-156页 |
·郊区风貌演变过程总结 | 第153-155页 |
·郊区风貌演变规律总结 | 第155-156页 |
·上海郊区风貌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156-158页 |
·发展趋势 | 第156-15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