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1页 |
| ·研究意义与现状 | 第9-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章节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1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 ·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基于模型、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 第21-40页 |
| ·常规观测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设计思路 | 第21页 |
| ·基于地震波照明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 第21-39页 |
| ·探测照明阴影区及炮点加密范围确定方法 | 第22-24页 |
| ·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优炮点激发范围的确定 | 第24-34页 |
| ·面向勘探目标的排列方式及排列长度的确定 | 第34-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复杂山地精细表层调查方法与静校正技术 | 第40-62页 |
| ·表层结构调查与综合建模 | 第40-57页 |
| ·山前带的地表结构特点及其表层调查难点 | 第40-42页 |
| ·表层调查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 第42-56页 |
| ·表层调查调查流程与综合建模 | 第56-57页 |
| ·层析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山地的应用 | 第57-61页 |
| ·复杂山地静校正技术的难点 | 第57-58页 |
| ·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应用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复杂山地的精细激发和接收技术 | 第62-78页 |
| ·基于高精度卫片优选物理点 | 第62-65页 |
| ·激发参数的优选 | 第65-71页 |
| ·激发围岩速度与弹性波能量的关系分析 | 第65页 |
| ·激发药量分析 | 第65-66页 |
| ·激发井深与激发层速度匹配关系分析 | 第66-71页 |
| ·复杂山地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 | 第71-77页 |
| ·复杂山地干扰波特点与类型 | 第71-75页 |
| ·基于地表岩性分区的检波器组合方式 | 第75-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提高信噪比地震数据处理 | 第78-104页 |
| ·基于共反射面技术的提高信噪比处理与叠加成像 | 第78-85页 |
| ·共反射面(CRS)的基本思路 | 第78-79页 |
| ·CRS-OIS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思路与处理流程 | 第79-81页 |
| ·CRS叠加及CRS-OIS技术在准南山地资料中的应用 | 第81-85页 |
| ·基于偏移/反偏移的提高信噪比处理与偏移成像 | 第85-103页 |
| ·共偏移距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算法 | 第85-87页 |
| ·共偏移距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地震数据映射策略 | 第87-91页 |
| ·速度模型的建立与偏移成像 | 第91-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六章 大龙口地区应用实例 | 第104-109页 |
| ·勘探技术难点与针对性措施 | 第104-107页 |
| ·地震地质条件 | 第104-106页 |
| ·勘探技术难点 | 第106页 |
| ·针对性措施 | 第106-107页 |
| ·勘探效果分析 | 第107-109页 |
| ·攻关效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 ·综合解释与评价 | 第108-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