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9-41页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1 血脂与AS斑块易损性 | 第19-22页 |
·高密度脂蛋白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0页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0-22页 |
·甘油三酯与AS斑块易损性 | 第22页 |
2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2-25页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2-23页 |
·平滑肌细胞凋亡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3-25页 |
·促凋亡基因caspase-3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4页 |
·抑制凋亡基因bcl-2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4-25页 |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协调平衡与AS斑块的易损性 | 第25页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物TIMP-2与AS斑块易损性 | 第25-27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 | 第26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斑块的易损性 | 第26-27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抑制剂——TIMP-2 | 第27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 第27页 |
4 应对斑块易损的西药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9-41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及防治研究 | 第29-33页 |
·热毒为主论 | 第29页 |
·湿热为主论 | 第29-30页 |
·痰浊为主论 | 第30页 |
·瘀血为主论 | 第30-31页 |
·痰瘀互阻论 | 第31-32页 |
·痰瘀热毒互阻论 | 第32页 |
·气虚血瘀论 | 第32页 |
·脾虚痰瘀互阻论 | 第32-33页 |
·肾虚痰瘀互阻论 | 第33页 |
2 斑块易损性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3 本课题组方主要各药的研究 | 第34-37页 |
·熟地黄 | 第35页 |
·补骨脂 | 第35页 |
·川芎 | 第35-36页 |
·三七 | 第36-37页 |
·半夏 | 第37页 |
·制南星 | 第37页 |
4 既往的研究基础 | 第37-4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1-63页 |
第一节 补肾活血化痰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影响的研究 | 第4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病例选择与分组 | 第41页 |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41-42页 |
·中医症候积分及程度分级标准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服药方法 | 第42-43页 |
·标本采集方法 | 第43页 |
·指标检测方法: | 第43页 |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2 临床研究结果 | 第43-51页 |
·症候积分、程度分级及疗效比较 | 第44-46页 |
·治疗前两组年龄、症候积分及症候程度比较结果 | 第44页 |
·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比较结果 | 第44-45页 |
·治疗后两组症候程度比较 | 第45-46页 |
·治疗后两组症候疗效比较 | 第46页 |
·血脂检测结果 | 第46-49页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颈动脉内分类斑块的统计结果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二节 补肾活血化痰方对冠心病病人影响的研究 | 第5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4页 |
·病例选择与分组 | 第54页 |
·实验用药 | 第54页 |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服药方法、标本采集方法、血脂检测方法 | 第54页 |
·血清MMP-2、TIMP-2测定 | 第54-55页 |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2 临床研究结果 | 第55-60页 |
·血脂检测结果 | 第55-58页 |
·MMP-2及TIMP-2检测结果 | 第58-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4 结论 | 第61-63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63-8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实验动物 | 第63页 |
·实验药物 | 第63页 |
·实验用动物饲料 | 第63-64页 |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分组方法 | 第64页 |
·给药方法 | 第64页 |
·造模方法 | 第64-65页 |
·取材 | 第65页 |
·取材时间 | 第65页 |
·取材方法 | 第65页 |
·指标检测方法 | 第65-67页 |
·生化检测 | 第65页 |
·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65页 |
·弹力和胶原纤维染色 | 第65-66页 |
·免疫组化检测 | 第66-67页 |
·统计方法 | 第6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7-78页 |
·肉眼观察结果 | 第67-68页 |
·HE及特殊染色结果 | 第68-69页 |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69-70页 |
·血脂检测结果 | 第70-72页 |
·α-SMA、PCNA和VSMC凋亡的检测结果 | 第72-74页 |
·caspase-3和bcl-2的检测结果 | 第74-76页 |
·MMP-2和TIMP-2的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5页 |
·血脂的检测结果分析讨论 | 第79-80页 |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检测的结果分析讨论 | 第80-82页 |
·对影响凋亡的两个重要基因caspase-3和bcl-2结果分析讨论 | 第82页 |
·对影响ECM降解的两个重要酶MMP-2和TIMP-2结果分析讨论 | 第82-83页 |
·对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83-85页 |
5 实验研究结论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1 结论 | 第87页 |
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87-88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8页 |
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03页 |
2 图片 | 第103-108页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