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绪论 | 第13-17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一.背景: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及经济的影响 | 第13页 |
| 二.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行政执法的问题以及困难 | 第13-14页 |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2.研究重点 | 第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第三节 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一.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第14-15页 |
| 二.环境行政执法研究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概况 | 第17-24页 |
| 第一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环境特点 | 第17-18页 |
| 一.生态特殊性 | 第17页 |
| 二.保护难度与面临问题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 | 第18-24页 |
| 一.环境现状 | 第18-21页 |
| 1.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 第18-19页 |
| 2.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严重缺乏 | 第19-20页 |
| 3.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平衡被打破 | 第20-21页 |
| 4.工业污染严重,草原生态受威胁 | 第21页 |
| 二.破坏原因 | 第21-24页 |
| 1.自然原因 | 第21-22页 |
| (1) 生态环境脆弱 | 第21-22页 |
| (2) 人口增长压力 | 第22页 |
| 2.人为原因 | 第22-24页 |
| (1) 经济因素:贫困是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 第22-23页 |
| (2) 教育因素: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 第23页 |
| (3) 法制因素:环保法不完善,执法力度偏弱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现状 | 第24-29页 |
| 第一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概述 | 第24-25页 |
| 一.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依据 | 第24页 |
| 二.环境行政执法职能与执法职权 | 第24-25页 |
| 1.执法职能 | 第24-25页 |
| 2.执法职权 | 第25页 |
| 第二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现状 | 第25-29页 |
| 一.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发展与成就 | 第25-26页 |
| 二.甘南自治州的环境行政执法现状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环境执法问题及成因 | 第29-35页 |
| 第一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环境行政执法问题 | 第29-31页 |
| 一.立法方面 | 第29-30页 |
| 1.地方性环境立法较少 | 第29页 |
| 2.地方性立法特色不足 | 第29-30页 |
| 3.地方立法实用性较差 | 第30页 |
| 二.执法方面 | 第30-31页 |
| 1.环境行政执法不力 | 第30页 |
| 2.环境行政执法不严 | 第30页 |
| 3.环境执法监督不严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不力的原因 | 第31-35页 |
| 一.外部原因 | 第31-32页 |
| 1.立法的不完善及当地居民淡薄的法律意识 | 第31页 |
| 2.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第31-32页 |
| 二.内部原因 | 第32-35页 |
| 1.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1) 机构缺乏独立性 | 第32页 |
| (2) 部门设置不合理 | 第32-33页 |
| (3) 执法的权责不清 | 第33页 |
| 2.环境行政执法方式的不足与不当 | 第33页 |
| (1) 执法方式不当 | 第33页 |
| (2) 执法方式不足 | 第33页 |
| 3.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不足与执法人员自身的问题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完善甘南藏族自治州环境行政执法的构想 | 第35-51页 |
| 第一节 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大力进行普法宣传 | 第35-40页 |
| 一.立法方面 | 第35-36页 |
| 1.完善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手段的立法 | 第35页 |
| 2.将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手段法律化 | 第35页 |
| 3.建立区域性的民族地方环境保护立法 | 第35-36页 |
| 4.制定特定领域的专门性环境保护立法 | 第36页 |
| 二.普法方面 | 第36-40页 |
| (一) 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和宗教节庆 | 第37-38页 |
| 1.宗教节庆 | 第37页 |
| 2.民俗节庆 | 第37-38页 |
| (二) 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知识 | 第38-40页 |
| 1.结合当地宗教习俗,改进普法宣传形式 | 第38-39页 |
| 2.利用宗教民俗节庆,扩充普法宣传手段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结合民族经济情况,采取环境保护对策 | 第40-46页 |
| 一.民族宗教 | 第40-43页 |
| 1.了解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 | 第40-41页 |
| 2.利用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法来保护环境 | 第41-43页 |
| 二.经济发展 | 第43-46页 |
| 1.发展地方的特色畜牧业 | 第44-45页 |
| 2.人工培育山珍药材产业 | 第45页 |
| 3.开发民族风情生态旅游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体系 | 第46-51页 |
| 一.建立科学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 第46-48页 |
| 二.改善现有的环境行政执法手段 | 第48-49页 |
| 三.建立完善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