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CPU指令系统通用仿真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软件可靠性 | 第10-11页 |
·系统仿真 | 第11-12页 |
·嵌入式系统软件仿真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第16-35页 |
·软件仿真 | 第16-20页 |
·软件仿真技术 | 第16-19页 |
·仿真技术的现状 | 第19-20页 |
·指令仿真技术 | 第20-26页 |
·几种指令仿真技术对比 | 第20-24页 |
·编译原理 | 第24-25页 |
·基于编译原理的"三个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开发平台介绍 | 第26-35页 |
·面向对象仿真技术 | 第26页 |
·面向对象语言C++ | 第26-29页 |
·VC++6.0 MFC介绍 | 第29-35页 |
第三章 USMIC仿真总体设计 | 第35-41页 |
·USMIC工具的设计目标和实现思路 | 第35-37页 |
·设计目标 | 第35-36页 |
·实现思路 | 第36-37页 |
·USMIC工具的功能设计 | 第37-41页 |
·嵌入式CPU系统仿真总体构架 | 第37-39页 |
·CPU模块仿真 | 第39-40页 |
·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指令系统仿真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设计与实现 | 第41-84页 |
·凌阳SPCE061A介绍 | 第41-49页 |
·SPCE061A单片机简介 | 第41-43页 |
·SPCE061A单片机CPU结构 | 第43-45页 |
·SPCE061A指令系统 | 第45-49页 |
·通用CPU类的设计 | 第49-55页 |
·寄存器类的设计 | 第49-52页 |
·指令类的设计 | 第52-54页 |
·通用CPU模型框架 | 第54-55页 |
·USMIC指令系统仿真的总体设计 | 第55-56页 |
·主函数SPCE061ARun.cpp | 第56-60页 |
·头文件SPCE061ARun.h | 第56-57页 |
·源文件SPCE061ARun.cpp | 第57-60页 |
·三个分析过程sangefenxi() | 第60-65页 |
·词法分析函数cifafenxi() | 第60-62页 |
·语法分析函数yufafenxi() | 第62-64页 |
·语义分析函数yuyifenxi() | 第64-65页 |
·表的建立 | 第65-67页 |
·表的定义 | 第65-66页 |
·表搜索函数 | 第66-67页 |
·寻址方法xunzhi() | 第67-72页 |
·寻址函数xunzhi() | 第67-69页 |
·寄存器寻址 | 第69-70页 |
·自定义寻址 | 第70-72页 |
·指令仿真函数zhiling() | 第72-74页 |
·指令函数zhiling() | 第72-73页 |
·一条指令仿真举例 | 第73-74页 |
·伪指令仿真函数weizhiling() | 第74-76页 |
·伪指令函数weizhiling() | 第74-75页 |
·一条伪指令仿真举例 | 第75-76页 |
·赋值函数fuzhi() | 第76-78页 |
·赋值函数fuzhi() | 第76-77页 |
·一种典型函数mov0() | 第77-78页 |
·一条源代码的仿真过程举例 | 第78-79页 |
·USMIC工具的界面设计 | 第79-84页 |
·主界面 | 第79-81页 |
·凌阳SPCE061A仿真对话框 | 第81-84页 |
第五章 系统演示 | 第84-90页 |
·测试环境 | 第84页 |
·USMIC工具的测试 | 第84-90页 |
·测试内容 | 第84-85页 |
·测试结果 | 第85-9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0-91页 |
·总结 | 第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