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平行流换热器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平行流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8页 |
·热泵除霜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22页 |
·冷凝水有效排出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平行流换热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40页 |
·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理论 | 第24-34页 |
·气液两相流典型流型描述及图片 | 第25页 |
·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分类 | 第25-29页 |
·流型图 | 第29-32页 |
·流型转换准则 | 第32-34页 |
·换热器结霜过程传热传质特性 | 第34-40页 |
·对数平均焓差法 | 第34-37页 |
·对数平均温差法 | 第37-40页 |
3 平行流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52页 |
·实验装置 | 第40-4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3-51页 |
·竖直向下流动 | 第43-47页 |
·竖直向上流动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平行流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动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值的对比 | 第52-66页 |
·模型简介 | 第52-54页 |
·均相流模型 | 第52-53页 |
·分相流 | 第53页 |
·漂移流密度模型 | 第53-54页 |
·并联管系统两相流流量分配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54-55页 |
·各支管中两相流流量计算式的推导 | 第55-57页 |
·气液两相流摩擦阻力压降计算公式的选用 | 第56页 |
·气液两相流进出口局部阻力压降的计算 | 第56页 |
·分支管中两相流流量的计算式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值的对比 | 第57-65页 |
·两相竖直向下流动时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值的对比 | 第57-60页 |
·两相竖直向上流动时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值的对比 | 第60-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翅片圆管式蒸发器结霜模型的建立、结果及冷凝水有效排出分析 | 第66-78页 |
·蒸发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蒸发器的物理模型 | 第66页 |
·数学模型中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66-6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5页 |
·蒸发器结霜量的研究 | 第68-72页 |
·蒸发器换热量的研究 | 第72-75页 |
·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75-76页 |
·翅片管式蒸发器冷凝水排除技术 | 第76-77页 |
·材料的表面处理 | 第76-77页 |
·蒸发器的结构和布局方式的改进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平行流蒸发器结霜模型的建立、结果及冷凝水有效排出分析 | 第78-90页 |
·平行流蒸发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8-82页 |
·平行流蒸发器的物理模型 | 第78-79页 |
·数学模型中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79-8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2-88页 |
·空气侧热传热系数和雷诺数 | 第82-85页 |
·总传热系数和压降 | 第85-86页 |
·j 和f 因子 | 第86-88页 |
·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88页 |
·平行流蒸发器冷凝水排除技术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7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90-9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90-91页 |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 第9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