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第17-39页 |
·分布及危害 | 第17-19页 |
·烟粉虱的分布 | 第17-18页 |
·烟粉虱的危害 | 第18-19页 |
·取食汁液及污染植物产品 | 第18页 |
·传播病毒 | 第18-19页 |
·引起植物生理异常 | 第19页 |
·形态学分类历史及面临的困境 | 第19-20页 |
·寄主型与生物型 | 第20-23页 |
·寄主型 | 第20-21页 |
·生物型及该命名法存在的缺陷 | 第21-23页 |
·烟粉虱系统分类学 | 第23-30页 |
·早期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存在的缺陷 | 第23-24页 |
·烟粉虱全球谱系遗传结构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生殖隔离研究 | 第29-30页 |
·烟粉虱入侵历史及现状 | 第30-36页 |
·B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现状 | 第30-31页 |
·Q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现状 | 第31-32页 |
·入侵机制研究 | 第32-36页 |
·B型烟粉虱与土著烟粉虱之间的交配互作 | 第32-33页 |
·B型烟粉虱与所传双生病毒之间的互惠共生 | 第33-34页 |
·寄主植物适应性差异 | 第34-35页 |
·抗药性或药剂敏感性 | 第35-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36-3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2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39-48页 |
·基本材料 | 第39-42页 |
·植物 | 第39页 |
·昆虫 | 第39-40页 |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0-41页 |
·小型夹叶笼 | 第40页 |
·吸虫器 | 第40页 |
·养虫笼 | 第40-41页 |
·人工气候室 | 第41页 |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和记录设备 | 第41页 |
·形态观察设备 | 第41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主要试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 第41-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8页 |
·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 第42-45页 |
·烟粉虱总DNA提取方法 | 第42-43页 |
·RAPD-PCR方法 | 第43页 |
·PCR反应体系 (20μl/份) | 第43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43页 |
·电泳观察PCR结果 | 第43页 |
·线粒体CO1基因序列测序方法 | 第43-45页 |
·PCR反应体系(20μl/份) | 第44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44页 |
·电泳观察及凝胶回收 | 第44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4-45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5-48页 |
3 浙江省烟粉虱遗传型类别、地域分布及其年间变化趋势调查 | 第48-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采样地点的选择 | 第48-49页 |
·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 第49页 |
·遗传型鉴定 | 第49-50页 |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RAPD-PCR和CO1测序方法鉴定烟粉虱遗传型结果 | 第50-51页 |
·浙江省内烟粉虱遗传型的分布情况及入侵烟粉虱取代土著烟粉虱的进程 | 第51-52页 |
·B型和ZHJ1型烟粉虱在棉花上的性比变化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65页 |
4 浙江省各烟粉虱生物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 第65-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供试植物及供试昆虫 | 第66页 |
·未交配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 第66页 |
·B型与Q型烟粉虱之间、B型与ZHJ2型烟粉虱之间以及ZHJ1型与ZHJ2型烟粉虱之间在个体水平上的杂交试验 | 第66-67页 |
·B型与Q型烟粉虱之间、B型与ZHJ2型烟粉虱之间以及ZHJ1型与ZHJ2型烟粉虱之间在群体水平上的杂交试验 | 第67页 |
·B型与Q型烟粉虱杂交F1代可育性检测 | 第67-68页 |
·RAPD-PCR鉴定方法 | 第68页 |
·数据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B型与Q型烟粉虱之间的杂交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B型与ZHJ2型烟粉虱之间的杂交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ZHJ1型和ZHJ2型烟粉虱之间的杂交试验结果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8页 |
5 B型与ZHJ2型烟粉虱寄主植物适应性的比较 | 第78-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供试植物与昆虫 | 第79页 |
·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 第79页 |
·B型与ZHJ2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比较 | 第79-81页 |
·棉花上发育羽化的烟粉虱成虫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寿命测定 | 第80页 |
·棉花上发育羽化的烟粉虱成虫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测定 | 第80页 |
·烟粉虱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幼期存活和发育历期测定 | 第80页 |
·烟粉虱在4种寄主上的产卵量及成虫寿命 | 第80-81页 |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3页 |
·棉花上发育羽化的烟粉虱成虫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寿命 | 第81页 |
·棉花上发育羽化的烟粉虱成虫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 | 第81-82页 |
·烟粉虱在8种寄主植物上的幼期存活和发育历期 | 第82-83页 |
·烟粉虱在4种寄主上的成虫期寿命及产卵量 | 第83页 |
·讨论 | 第83-94页 |
6 B型与ZHJ2型烟粉虱在西葫芦上的竞争取代 | 第94-10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 第94-95页 |
·初羽化烟粉虱成虫的获取 | 第95页 |
·试验设计 | 第95-96页 |
·B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西葫芦上的竞争取代 | 第95页 |
·对照处理 | 第95-96页 |
·种群维持和种群密度控制 | 第96页 |
·数据分析 | 第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97页 |
·种群数量变化动态 | 第96-97页 |
·混合种群中B型烟粉虱比例、单一种群B型与ZHJ2型雌虫比例及混合种群雌虫比例的变化动态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100页 |
7 B型与ZHJ2型烟粉虱对吡虫啉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 | 第100-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 第101页 |
·供试药剂 | 第101页 |
·初羽化烟粉虱成虫的获取 | 第101页 |
·卵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定 | 第101页 |
·若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成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定 | 第102页 |
·试验条件 | 第102页 |
·数据分析 | 第10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页 |
·讨论 | 第102-10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11页 |
·外来烟粉虱入侵扩张的动态过程和基本规律 | 第106-107页 |
·烟粉虱不同遗传型的生殖亲和性研究及其在烟粉虱系统分类学中的重要性 | 第107页 |
·不同烟粉虱生物型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其在竞争取代中的作用 | 第107-108页 |
·值得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108-110页 |
·B型烟粉虱与Q型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 | 第108页 |
·烟粉虱各生物型之间生殖隔离机制 | 第108-109页 |
·B型与ZHJ2型烟粉虱对野生植物的适应性 | 第109页 |
·烟粉虱不同生物型对寄主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理适应机制 | 第109页 |
·B型与土著烟粉虱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及其机理研究 | 第109-110页 |
·本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附录 | 第125-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