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 STROBILURIN杀菌剂主要品种及其特性 | 第13-18页 |
·嘧菌酯 | 第13页 |
·醚菌酯 | 第13-14页 |
·恶唑酮菌 | 第14-15页 |
·肟菌酯 | 第15页 |
·苯氧菌胺 | 第15-16页 |
·咪唑菌酮 | 第16页 |
·啶氧菌酯 | 第16页 |
·唑菌胺酯 | 第16页 |
·醚菌胺 | 第16-17页 |
·氟嘧菌酯 | 第17页 |
·肟醚菌胺 | 第17页 |
·烯肟菌酯 | 第17页 |
·苯醚菌酯 | 第17页 |
·烯肟菌胺 | 第17-18页 |
2 STROBILURIN杀菌剂作用机理及抗药性 | 第18-21页 |
·Strobilurin杀菌剂作用机理 | 第18页 |
·病菌对Strobilurin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 第18-21页 |
·Strobilurin类药剂抗性治理策略 | 第21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2章 STROBILURIN类新化合物ZJ2211的生物活性、防效和毒性研究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供试药剂 | 第27页 |
·供试病原菌和作物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田间试验 | 第29页 |
·ZJ2211的毒理学特性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ZJ2211对黄瓜霜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第29-30页 |
·ZJ2211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效果 | 第30-31页 |
·ZJ2211的杀菌谱 | 第31页 |
·ZJ2211的内吸传导性 | 第31-32页 |
·ZJ2211的持效期 | 第32页 |
·ZJ2211对作物的安全性 | 第32页 |
·田间防治效果 | 第32-33页 |
·ZJ2211毒理学特性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3章 STROBILURIN类新化合物ZJ1621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6-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药剂 | 第37页 |
·供试病原菌和作物 | 第37页 |
·ZJ1621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37-38页 |
·ZJ1621的杀菌谱测定 | 第38页 |
·ZJ1621的内吸传导性试验 | 第38页 |
·ZJ1621的持效期试验 | 第38-39页 |
·ZJ1621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ZJ1621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菌的抑菌效果 | 第39页 |
·ZJ1621的杀菌谱 | 第39-40页 |
·ZJ1621的内吸传导性 | 第40-41页 |
·ZJ1621的持效期 | 第41页 |
·ZJ1621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4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4章 抗STROBILURIN类杀菌剂ZJ0712的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供试药剂 | 第43-44页 |
·供试菌株及小麦 | 第44页 |
·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 | 第44页 |
·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测定 | 第44页 |
·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 | 第44-45页 |
·抗药性突变体的抗药稳定性测定 | 第45页 |
·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的测定 | 第45页 |
·抗药性突变体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抗苯醚菌酯的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诱导 | 第46页 |
·抗药性突变体的稳定性和致病力 | 第46-47页 |
·抗药性突变体cyt b基因片段上的点突变 | 第47-48页 |
3 结论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