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2页 |
·植物对低温冷害的应答反应 | 第9-13页 |
·低温胁迫信号转导 | 第9-10页 |
·低温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0-13页 |
·ICE1 转录因子与植物抗寒性 | 第13-17页 |
·COR 基因 | 第14-15页 |
·CBFS/DREB 转录因子 | 第15页 |
·ICE1 基因 | 第15-17页 |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7-20页 |
·水稻基因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水稻功能蛋白质组学 | 第18-19页 |
·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T2 代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22-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1) 潮霉素检测浓度的确定 | 第23页 |
(2) 叶片对潮霉素的抗性 | 第23页 |
(3)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PCR 检测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潮霉素适宜浓度的选择 | 第24页 |
·水稻苗期潮霉素检测 | 第24-25页 |
·孕穗期的潮霉素检测 | 第25-27页 |
·乳熟期潮霉素检测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关于转基因植株筛选方法 | 第28-29页 |
·关于检测基因的选择 | 第29页 |
·关于内参的选择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转ICE1 基因水稻生理的影响 | 第30-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水稻材料培养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转基因水稻T2 代抗寒性检测结果 | 第32页 |
·低温胁迫对转ICE1 基因水稻T2-9 株系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9页 |
·抗氧化酶活性和生物体抗逆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低温胁迫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ICE1 基因对水稻植株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低温胁迫对转ICE1 基因水稻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39-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材料 | 第3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总蛋白SDS-PAGE 结果 | 第42页 |
·低温胁迫前后水稻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42-44页 |
·低温胁迫下转ICE1 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44-45页 |
·质谱检测与分析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蛋白的提取 | 第47-48页 |
·双向电泳条件 | 第48页 |
·鉴定的蛋白质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T2 代转基因水稻潮霉素抗性植株的筛选 | 第51页 |
·低温胁迫对转ICE1 基因水稻生理的影响 | 第51页 |
·低温胁迫对转ICE1 基因水稻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