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大型商业建筑发展初现端倪 | 第10-11页 |
·商业建筑火灾安全问题凸现 | 第11-12页 |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启示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17-20页 |
·课题的释义 | 第17-18页 |
·课题的内容 | 第18-19页 |
·课题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寒地大型商业建筑防火面临的问题 | 第20-32页 |
·商业建筑发展的超规现象严重 | 第20-24页 |
·功能完备、业态多变 | 第20-21页 |
·体量庞大、空间丰富 | 第21-23页 |
·人流量大、交通复杂 | 第23页 |
·装修繁复、店库合一 | 第23-24页 |
·商业建筑火灾的破坏作用加剧 | 第24-28页 |
·机率高、蔓延快 | 第24-25页 |
·烟气浓、扩散慢 | 第25-26页 |
·疏散久、扑救难 | 第26-27页 |
·损失大、伤亡多 | 第27-28页 |
·寒地商业建筑的气候条件严酷 | 第28-31页 |
·助长火势 | 第28-29页 |
·难以疏散 | 第29页 |
·不利扑救 | 第29-30页 |
·人员聚集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寒地大型商业建筑性能化火灾防控 | 第32-60页 |
·性能化火灾防控的思路 | 第32-37页 |
·性能化火灾防控的原则 | 第33-34页 |
·性能化火灾防控的步骤 | 第34-35页 |
·性能化火灾防控的要点 | 第35-37页 |
·火灾危险等级 | 第37-44页 |
·火灾危险等级相关划分标准 | 第37-38页 |
·火灾危险等级与危险源 | 第38-39页 |
·火灾危险源危险等级评价 | 第39-44页 |
·防火安全等级 | 第44-50页 |
·防火安全等级的划分目的 | 第45-46页 |
·防火安全等级的划分依据 | 第46-48页 |
·防火安全等级的量化标准 | 第48-50页 |
·火灾场景设计 | 第50-59页 |
·火灾场景设计的原则 | 第51-52页 |
·火灾场景设计的分类 | 第52-53页 |
·火灾场景设计的指标 | 第53-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寒地大型商业建筑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 | 第60-78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的思路 | 第60-63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的目的 | 第60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的条件 | 第60-61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的标准 | 第61-62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的步骤 | 第62-63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时间的分析 | 第63-66页 |
·察觉火灾所需时间 | 第63-64页 |
·疏散预动作的时间 | 第64页 |
·疏散有效行动时间 | 第64-66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指标的选择 | 第66-71页 |
·统计疏散人数 | 第67-70页 |
·有效疏散宽度 | 第70页 |
·人均占用空间 | 第70-71页 |
·性能化防火安全疏散空间的设计 | 第71-77页 |
·水平疏散空间设计 | 第72-73页 |
·垂直疏散空间设计 | 第73-74页 |
·节点疏散空间设计 | 第74-76页 |
·终端疏散空间设计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建筑防火实例评析 | 第78-96页 |
·工程实例基本情况简述 | 第78-83页 |
·案例选择与工程概况 | 第78-79页 |
·经营业态与顾客分布 | 第79-81页 |
·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 | 第81-83页 |
·建筑火灾防控性能评价 | 第83-88页 |
·确定评价标准 | 第83-85页 |
·火灾危险评价 | 第85-86页 |
·防火安全评价 | 第86-87页 |
·计算评价结果 | 第87-88页 |
·建筑安全疏散性能评价 | 第88-92页 |
·划定评价范围 | 第88页 |
·选择评价方法 | 第88-90页 |
·采集评价数据 | 第90-91页 |
·计算评价结果 | 第91-92页 |
·防火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火灾防控评价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安全疏散评价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建筑火灾安全性能分析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