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13-22页 |
·界面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化学驱油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微观渗流实验研究 | 第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无碱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及界面特性 | 第24-42页 |
·实验条件及测量原理 | 第24-29页 |
·实验药品及实验内容 | 第24-25页 |
·实验设备及测量原理 | 第25-29页 |
·一元体系与油的界面特性 | 第29-35页 |
·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 | 第30-32页 |
·聚合物体系与油的界面黏度 | 第32-35页 |
·二元复合体系的流变性及其与油的界面特性 | 第35-41页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流变性 | 第36-39页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与油的界面特性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聚合物-油界面特性对驱替的影响研究 | 第42-74页 |
·简化孔隙模型及界面参数 | 第42-47页 |
·孔隙介质模型 | 第43-44页 |
·孔隙模型参数 | 第44-45页 |
·界面参数 | 第45-4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求解 | 第47-60页 |
·问题的描述 | 第47-49页 |
·界面速度的分布 | 第49-55页 |
·建立体系的能量平衡方程 | 第55-60页 |
·聚合物-油之间界面特性对驱替的影响 | 第60-73页 |
·油-水间界面特性对驱替的影响及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0-62页 |
·聚合物驱替的界面特性对驱替的影响 | 第62-7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无碱二元驱油体系人造岩心驱油实验 | 第74-84页 |
·实验设备、条件、试剂、实验步骤 | 第74-75页 |
·表活剂驱油体系实验及分析 | 第75-78页 |
·实验方案 | 第7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5-78页 |
·二元驱油体系驱油实验及分析 | 第78-83页 |
·实验材料及方案 | 第78-79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机理研究 | 第84-103页 |
·实验设备、材料及基本步骤 | 第84-86页 |
·实验设备 | 第84-85页 |
·实验用药品 | 第85页 |
·实验用岩心 | 第85页 |
·实验步骤 | 第85-86页 |
·表活剂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作用机理实验研究 | 第86-99页 |
·水驱后残余油分布情况 | 第86-87页 |
·盲端处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87-91页 |
·均质仿真岩心水驱后残余油作用机理研究 | 第91-98页 |
·表面活性剂体系驱后残余油分布 | 第98-99页 |
·表活剂体系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作用机理实验研究 | 第99-102页 |
·表面活性剂体系对盲端处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 | 第99页 |
·表面活性剂体系对聚合物驱后仿真岩心中残余油作用机理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无碱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 第103-137页 |
·实验设备、材料、方案及基本步骤 | 第103-104页 |
·实验设备 | 第103页 |
·实验用药品 | 第103页 |
·实验用岩心 | 第103页 |
·实验方案 | 第103-104页 |
·实验步骤 | 第104页 |
·可视化岩心中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 | 第104-118页 |
·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二元体系黏弹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109-118页 |
·粘弹性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18-136页 |
·恒定压差条件下研究驱油机理 | 第119-121页 |
·微观力的提出 | 第121-122页 |
·微观力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微观力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24-129页 |
·二元体系启动和运移残余油的机理 | 第129-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详细摘要 | 第150-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