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写作的背景 | 第9页 |
·写作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 第14-21页 |
·关于农村金融的主要理论 | 第14-16页 |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 第14-15页 |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15页 |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 | 第15-16页 |
·农村民间金融理论 | 第16页 |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6-18页 |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 第21-31页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历程 | 第21-22页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 | 第22-31页 |
·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页 |
·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状况 | 第23-25页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27-31页 |
第四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的含义 | 第31页 |
·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建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多元回归模型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32页 |
·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择 | 第32-34页 |
·对河南改革效率的计量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五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8页 |
·增资扩股中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 | 第37-38页 |
·股权分散,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 第38-40页 |
·产权虚置、主体错位 | 第38-39页 |
·法人治理结构残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 第39-40页 |
·经营能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 第40-42页 |
·资本充足率差距 | 第40-41页 |
·风险控制和管理上的差距 | 第41-42页 |
·盈利能力上的差距 | 第42页 |
·结算渠道的差距 | 第42页 |
·地方政府的管理过度 | 第42-44页 |
·不良贷款“双降”困难,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 第44-46页 |
·商城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 | 第44-45页 |
·不良贷款情况反映不真实 | 第45页 |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极大 | 第45-46页 |
·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困难 | 第46页 |
·“三化”改革和服务“三农”的矛盾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48-58页 |
·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 第48-51页 |
·完善产权结构,实现相对控股 | 第48-49页 |
·建立适当的正向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 | 第49页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49-50页 |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50页 |
·强化内控,防范风险 | 第50-51页 |
·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场竞争力和约束力 | 第51页 |
·构建国家和地方分级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改革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 | 第52-54页 |
·“三化”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基础 | 第53页 |
·加大支农有效信贷投入 | 第53-54页 |
·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防范新增不良贷款 | 第54-58页 |
·历史遗留不良资产的处理 | 第54-56页 |
·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