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煤工尘肺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第10-11页 |
| ·煤工尘肺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 第11-20页 |
| ·煤工尘肺典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20-21页 |
| ·煤工尘肺动物模型的研制现状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及实验设计、基本内容及目标 | 第22-23页 |
| 第2章 大鼠煤工尘肺动物模型的研制 | 第23-46页 |
| ·煤、石英粉尘的选取与制备 | 第23页 |
| ·煤尘吸入装置的研制 | 第23-25页 |
| ·煤尘吸入装置(图2.2) | 第23-24页 |
| ·可吸入粉尘的采样及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 ·动物模型的制作 | 第25-26页 |
| ·实验动物及实验分组 | 第25页 |
| ·动物染尘的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25-26页 |
| ·实验器材及药品 | 第26页 |
| ·非暴露气管内灌注染尘所用器材及药品 | 第26页 |
| ·气溶胶吸入法染尘所用仪器、器材及药品 | 第26页 |
| ·肺功能检查及病理检查所用仪器、器材及药品 | 第26页 |
| ·动物模型制作 | 第26-27页 |
| ·非暴露气管注入法制备大鼠煤工尘肺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 ·吸入法制备大鼠煤工尘肺动物模型 | 第27页 |
| ·实验动物肺功能的测定及病理学检查 | 第27-28页 |
| ·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 | 第27-28页 |
| ·肺组织HE 染色、Masson 染色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程度判断 | 第28页 |
| ·结果 | 第28-39页 |
| ·完成了可吸入性煤尘及石英粉尘的制备 | 第28-29页 |
| ·各组动物肺组织病理结果 | 第29-32页 |
| ·实验动物死亡率及死亡原因 | 第32-33页 |
| ·各组动物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3-39页 |
| ·动物肺功能指标间及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6页 |
| ·不同时间的病理改变对大鼠煤工尘肺模型的评价 | 第39-41页 |
| ·肺功能改变对大鼠煤工尘肺模型的评价 | 第41-43页 |
| ·煤工尘肺模型研制的关键因素 | 第43-45页 |
| ·两种方法制作大鼠煤工尘肺模型的比较 | 第45-46页 |
| 第3章 实验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其成分客观评价 | 第46-74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 ·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肺组织保留 | 第46-47页 |
| ·大鼠肺泡灌洗液标本的处理及指标检测 | 第47-50页 |
| ·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50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50页 |
| ·结果 | 第50-67页 |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性状 | 第50-51页 |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成分指标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51-64页 |
| ·肺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 | 第64-66页 |
| ·各组动物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74页 |
| ·煤工尘肺肺泡灌洗液的性状的改变 | 第67-68页 |
| ·尘粒向肺间质转移在煤工尘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68页 |
| ·靶细胞活化与煤工尘肺 | 第68-69页 |
| ·煤工尘肺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变化 | 第69-71页 |
|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与煤工尘肺 | 第71页 |
| ·细胞因子在尘肺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71-73页 |
| ·煤工尘肺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 附录 | 第86-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9-112页 |
| ABSTRACT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