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导言 | 第9-20页 |
| 一、贺岁片的缘起与概念 | 第9-11页 |
| 二、国内贺岁片与冯氏贺岁片概况 | 第11-14页 |
| 三、冯小刚生平及其电影之路 | 第14-17页 |
| 四、冯氏贺岁片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第一章 生活的"调酒师":冯氏贺岁片的内容分析 | 第20-37页 |
| 一、现实关怀 | 第21-29页 |
| 1、热点的"移植" | 第21-24页 |
| 2、日常的爱情 | 第24-27页 |
| 3、"草根"的立场 | 第27-29页 |
| 二、俗世批判 | 第29-37页 |
| 1、道德批判 | 第30-32页 |
| 2、权力批判 | 第32-34页 |
| 3、世风和世象批判 | 第34-37页 |
| 第二章 形式的"魔术师":冯氏贺岁片的艺术手法与审美风格分析 | 第37-51页 |
| 一、艺术手法 | 第37-47页 |
| 1、戏仿 | 第37-39页 |
| 2、拼贴 | 第39-42页 |
| 3、语言的游戏 | 第42-47页 |
| 二、审美风格 | 第47-51页 |
| 第三章 心理的"宣泄师":冯氏贺岁片与社会心理或心态的契合 | 第51-62页 |
| 一、社会心理之契合 | 第51-56页 |
| 1、白日梦的满足 | 第51-53页 |
| 2、大团圆的期待 | 第53-54页 |
| 3、仇富心理的宣泄 | 第54-55页 |
| 4、减负心理的实现 | 第55-56页 |
| 二、传统的"嫁接" | 第56-62页 |
| 1、中和 | 第56-58页 |
| 2、厚道 | 第58-59页 |
| 3、宽容 | 第59-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