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绪论 | 第17-2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7-18页 |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念、时间界定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四、本文的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与创新 | 第24-29页 |
(一) 文章的篇章结构 | 第24-26页 |
(二)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26-29页 |
第一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分析 | 第29-50页 |
一、缘起:中国共产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 | 第29-36页 |
(一) 建党前后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 | 第29-31页 |
(二) "左"倾关门主义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斥及其影响 | 第31-32页 |
(三) 抗日战争之后限制和利用资本主义成为主流,但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却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 | 第32-36页 |
二、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构想 | 第36-4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的一贯构想 | 第36-39页 |
(二)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 第39-41页 |
三、现实选择: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第41-46页 |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 | 第41-44页 |
(二) 为新中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 第44-46页 |
四、反推助力:民族资本家的不法行为 | 第46-49页 |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不法行为 | 第46-48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忧虑的加深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章 总路线的形成及国家资本主义 | 第50-67页 |
一、经典作家和平改造的有关思想 | 第50-5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 第50-52页 |
(二) 苏俄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的启示 | 第52-54页 |
二、建国后至总路线确立之前的民族工商业政策 | 第54-57页 |
(一)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 | 第54-56页 |
(二) 利用民族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第56-57页 |
三、一体两翼:总路线成为共识 | 第57-61页 |
(一) 总路线的逐步形成 | 第57-60页 |
(二) 全国总路线的贯彻 | 第60-61页 |
四、国家资本主义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 第61-66页 |
(一) 国家资本主义的提出 | 第61-63页 |
(二) 国家资本主义的特色及贡献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湖北的实践 | 第67-95页 |
一、建国前后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现状 | 第67-74页 |
(一) 建国前的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67-71页 |
(二) 建国后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 | 第71-74页 |
二、湖北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74-86页 |
(一) 毛泽东视察湖北与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针的确立 | 第74-77页 |
(二) 湖北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 第77-83页 |
(三) 对资产阶级的改造 | 第83-86页 |
三、湖北改造的特点与问题 | 第86-94页 |
(一) 主要特点 | 第86-91页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历史地看待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95-127页 |
一、从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第95-99页 |
(一) 和平改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具有创造性 | 第95-97页 |
(二) 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向 | 第97-99页 |
二、功不可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湖北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第99-107页 |
(一) 所有制的变革,培育、壮大了湖北国营企业 | 第99-103页 |
(二) 合并与改组增添了工商企业的活力 | 第103-106页 |
(三) 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第106-107页 |
三、利在千秋: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湖北工业化进程 | 第107-112页 |
(一) 湖北工业化现状与超越式工业化模式 | 第107-109页 |
(二) "一五"期间湖北工业化的成就 | 第109-112页 |
四、经验教训: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 第112-126页 |
(一) 取消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形成计划一统天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第112-115页 |
(二) 消灭私有制与消灭私人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含混不清造成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 | 第115-119页 |
(三) 对人的改造与中国中间社会阶层的缺失 | 第119-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解决 | 第127-145页 |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与失误 | 第127-131页 |
(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总结 | 第127-129页 |
(二) 探索的夭折与纠偏努力的失败 | 第129-131页 |
二、改革开放:奏响历史最强壮的音符 | 第131-136页 |
(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本质的初步探索 | 第131-132页 |
(二) 对计划经济的反思与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 | 第132-136页 |
三、在不争论中完善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 第136-144页 |
(一) 区分"三小"工作,调整社会关系,推进工作重心的转移 | 第136-139页 |
(二) 所有制上的摸索前行 | 第139-143页 |
(三) 民营经济发展应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吸取的经验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结束语: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缺失的主要根源及经验教训 | 第145-151页 |
一、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 第145-146页 |
(一) 对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 | 第145页 |
(二)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 | 第145-146页 |
(三) 对过渡的理论思考和准备明显不足 | 第146页 |
二、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 | 第146-148页 |
(一) 陈独秀在党史上第一个批评苏联模式 | 第146-147页 |
(二) 毛泽东由全盘学习转向批评苏联模式 | 第147页 |
(三) 毛泽东并未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突破苏联模式 | 第147-148页 |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给我们的启示 | 第148-151页 |
(一) 决策民主化是少走弯路的根本途径 | 第148-149页 |
(二) 运动模式高压下不能真正体现民意 | 第149-150页 |
(三)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读博期间(2005-2009年)学术成果 | 第157-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