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引言 | 第8页 |
·自然语言理解概述 | 第8-12页 |
·自然语言理解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 第8-9页 |
·自然语言处理的层次 | 第9-10页 |
·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难点以及现状 | 第10-12页 |
·歧义处理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汉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 第16-22页 |
·歧义的定义以及歧义产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汉语书面歧义结构的分类 | 第17-19页 |
·伪同形结构 | 第17-18页 |
·真同形结构 | 第18-19页 |
·歧义格式 | 第19-21页 |
·歧义格式的定义 | 第19-21页 |
·歧义格式的分类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自然语言理解中的知识表示以及模型分析 | 第22-30页 |
·知识表示方法 | 第22-25页 |
·格框架约束分析技术 (格语法) | 第22-23页 |
·概念从属理论 (CD 理论) | 第23页 |
·本体论 (Ontology) | 第23-25页 |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及其基本流程 | 第25-28页 |
·词法分析 | 第25页 |
·句法分析 | 第25-26页 |
·语义分析 | 第26页 |
·篇章分析 | 第26-27页 |
·语用分析 | 第27页 |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 | 第27-28页 |
·本章小节 | 第28-30页 |
第四章 “VP+NP1+的+NP2”结构的歧义分析及语义处理 | 第30-38页 |
·“VP+NP1+的+NP2”歧义结构概述 | 第30-31页 |
·“V + N”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V + N”歧义格式中动词的语法语义特征 | 第31-32页 |
·“V + N”歧义格式中名词的语法语义特征 | 第32页 |
·“VP+NP1+的+NP2”结构分析 | 第32-37页 |
·“VP+NP1+的+NP2”结构的总体分析 | 第32-34页 |
·“VP+NP1+的+NP2”结构中Ⅲ+Ⅳ型歧义组合分析 | 第34-35页 |
·“VP+NP1+的+NP2”结构中Ⅳ+Ⅴ型歧义组合分析 | 第35-36页 |
·“VP+NP1+的+NP2”结构中Ⅲ+Ⅴ型歧义组合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自然语言理解中“VP+NP1+的+NP2”歧义格式处理策略及实现 | 第38-52页 |
·领域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整体框架 | 第38-40页 |
·名词及动词在语义处理中相关约定 | 第40-45页 |
·基于语义分析的“VP + NP1 + 的 + NP2”歧义格式语义处理 | 第45-51页 |
·“VP + NP1 + 的 + NP2”歧义结构的识别 | 第45-46页 |
·“VP + NP1 + 的 + NP2”歧义结构的分类处理 | 第46-51页 |
·“VP + NP1 + 的 + NP2”歧义结构的篇章消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歧义处理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52-60页 |
·机械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综述 | 第52页 |
·机械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组成 | 第52-54页 |
·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机械传动装置人机接口设计 | 第54-59页 |
·系统设计介绍 | 第54-57页 |
·齿轮传动设计系统中的歧义处理分析实现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