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一、自然生态方向 | 第10-11页 |
二、文化方向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资料和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 | 第12-1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二、资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三、困难及解决途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对环境史的解读及历史动物研究归属探讨 | 第17-27页 |
第一节 对环境史的解读 | 第17-22页 |
一、对环境史的基本认识 | 第17-19页 |
二、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历史动物研究的归属及性质简析 | 第22-27页 |
一、历史动物研究的定位与解释 | 第22-23页 |
二、生物学史的学科简述 | 第23-25页 |
三、历史动物研究与动物学史和历史动物地理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西域贡狮的历史过程及亚洲狮的分布判断 | 第27-50页 |
第一节 西域贡狮的起因分析 | 第27-31页 |
一、“西域”的范围和时间界定 | 第27-28页 |
二、西域贡狮的文化起因 | 第28-30页 |
三、西域贡狮的利益驱动因素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从各代西域贡狮地看亚洲狮的历史分布 | 第31-46页 |
一、分布与传播概述 | 第31-33页 |
二、两汉时期 | 第33-36页 |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36-38页 |
四、隋唐时期 | 第38-41页 |
五、宋元时期 | 第41-43页 |
六、明代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西域贡狮的衰退 | 第46-50页 |
一、从史料分析亚洲狮可能的分布地区及分布区域图勾勒 | 第47-49页 |
二、西域贡狮的衰退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中国人对狮子的认知史 | 第50-71页 |
第一节 对亚洲狮的现代生物学解释 | 第50-54页 |
一、狮的生物特性 | 第50-52页 |
二、生存现状和生态功能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对狮子的认知过程 | 第54-71页 |
一、狮子在古代的称谓及使用 | 第54-56页 |
二、中国人对狮子形象的认识史 | 第56-68页 |
三、对狮子的医药及其他用途的认知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社会文化需求对亚洲狮生存的影响 | 第71-85页 |
第一节 亚洲狮消亡的原因分析 | 第71-73页 |
一、自然因素 | 第71-72页 |
二、人为及文化因素 | 第72-73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需求与亚洲狮的生存危机 | 第73-80页 |
一、狮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 第73-77页 |
二、狮子在世界文化中的含义 | 第77-79页 |
三、狮文化与狮子的生存危机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文化需求与动物生存及环境的关系 | 第80-82页 |
一、社会文化需求与文化驱动力的术语定义与解释 | 第80-81页 |
二、文化行为与动物生存 | 第81-82页 |
第四节 作为环境史研究内容的文化与环境 | 第82-85页 |
一、环境史与文化 | 第82-83页 |
二、文化与环境的冲突与缓解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