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传统InSAR监测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常规INSAR形变监测原理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页 |
·SAR图像的几何特点 | 第17-20页 |
·近距离压缩 | 第17-18页 |
·透视收缩和叠掩 | 第18-19页 |
·雷达阴影 | 第19-20页 |
·雷达成像与光学成像几何的区别 | 第20页 |
·INSAR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干涉相位组成分析 | 第21-23页 |
·INSAR高程测量 | 第23页 |
·D-INSAR地表形变测量 | 第23-25页 |
·INSAR中的误差来源和精度分析 | 第25-31页 |
·卫星轨道的误差 | 第26页 |
·大气延迟误差 | 第26-27页 |
·干涉相位失相关 | 第27-31页 |
第三章 PS-INSAR形变监测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 第31-39页 |
·引言 | 第31页 |
·PS-INSAR观测相位组成 | 第31-32页 |
·PS-INSAR的空间差分相位观测模型 | 第32-34页 |
·PS-INSAR空间差分相位观测值的随机模型 | 第34-35页 |
·PS-INSAR的处理流程 | 第35-36页 |
·影响PS-INSAR形变监测精度的因素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公共主影像的选取和PS点的识别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页 |
·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方法 | 第39-40页 |
·西安地区公共主影像选取试验 | 第40-42页 |
·SAR影像辐射校正 | 第42-43页 |
·PS点识别方法 | 第43-46页 |
·相关系数阈值法 | 第43-44页 |
·振幅离差阈值法 | 第44-45页 |
·相位离差阈值法 | 第45页 |
·点目标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西安地区PS点识别方法的比较 | 第46-50页 |
·相关系数阈值法的识别结果 | 第46页 |
·振幅离差阈值法的识别结果 | 第46-47页 |
·双重阈值法识别结果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基于LAMBDA方法的相位解缠和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50-59页 |
·引言 | 第50页 |
·已有的PS-INSAR相位解缠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50-52页 |
·基于二维周期图的参数估计方法以及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基于解空间搜索法的参数估计 | 第51-52页 |
·LAMBDA相位解缠方法 | 第52-55页 |
·LAMBDA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52-54页 |
·LAMBDA方法应用于PS-InSAR相位解缠模型 | 第54-55页 |
·PS点形变量和DEM改正值的计算 | 第55-56页 |
·PS点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56-59页 |
·粗差拟准检定法的原理 | 第57-58页 |
·粗差拟准检定法的实施方法 | 第58-59页 |
第六章 PS-INSAR技术在西安地面沉降中的应用研究 | 第59-69页 |
·研究区域状况 | 第59-60页 |
·数据的选择 | 第60-62页 |
·差分干涉图 | 第62-63页 |
·PS点识别结果和PS网构建结果 | 第63-65页 |
·DEM误差和形变结果 | 第65-66页 |
·PS监测结果的分析 | 第66-69页 |
·与常规InSAR监测成果的比较 | 第67-68页 |
·与GPS监测成果的比较 | 第68-6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