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1 前言 | 第15-18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概念 | 第15页 |
|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 | 第15-17页 |
| ·自然因素 | 第15-16页 |
| ·人为因素 | 第16-17页 |
| ·脆弱生态环境的特征与表现 | 第17-18页 |
| 2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 第18-26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研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的指标体系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 3 研究区域概况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6-31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 ·地理位置与气候 | 第26页 |
| ·地形 | 第26页 |
| ·水资源 | 第26页 |
| ·生物多样性资源 | 第26-27页 |
| ·土壤与矿产资源 | 第27页 |
| ·旅游资源 | 第27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8-31页 |
|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 第28页 |
| ·境内河川径流量逐年衰减 | 第28页 |
| ·地表水污染持续加重 | 第28-29页 |
| ·大气环境质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 第29-30页 |
| ·湿地面积持续减少 | 第30-31页 |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 5 长治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33-40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指标与指标体系 | 第33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3页 |
| ·长治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长治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34-40页 |
|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 第34-38页 |
| ·主分成分析及因子权重确定 | 第38页 |
| ·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 6 长治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 第40-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评价指标 | 第40-42页 |
|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 ·研究结果 | 第43-50页 |
|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 第43-45页 |
|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 第45-47页 |
|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 第47-48页 |
|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48-50页 |
| 7 长治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 | 第50-61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 | 第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 ·生物多样保护重要性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水源涵养重要性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分析结果 | 第54-61页 |
|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析及空间分布 | 第54-55页 |
| ·水源涵养重要性分析及空间分布 | 第55-56页 |
|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析及空间分布 | 第56-57页 |
|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分析及空间分布 | 第57-58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布 | 第58-61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1-65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讨论 | 第63页 |
|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