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棉花黄萎病的分布 | 第14页 |
·棉花黄萎病表现症状及发生特点 | 第14-16页 |
·棉花黄萎病病原学研究 | 第16-18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 | 第18-19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循环 | 第19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特性 | 第19-20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化特性 | 第20-21页 |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理型 | 第21-23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性 | 第23-25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25-26页 |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 | 第26-27页 |
·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 | 第27-28页 |
·ISSR 标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8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第31-36页 |
·棉花黄萎病菌分子标记研究 | 第36-38页 |
·我国棉花黄萎病防治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农业防治 | 第39页 |
·生物防治 | 第39-4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 第42-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供试菌种 | 第42-43页 |
·苗期致病力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测定结果 | 第44-49页 |
·供试棉花品种的抗病性 | 第4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的测定 | 第50页 |
·分生孢子产量测定 | 第50-51页 |
·角变发生情况 | 第51页 |
·不同温度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pH 值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1页 |
·光照与黑暗培养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1页 |
·碳源、氮源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 | 第52-53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角变发生情况 | 第53-54页 |
·不同温度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不同pH 值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光照与黑暗培养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碳源、氮源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 | 第59页 |
·棉花黄萎病菌的角变发生情况 | 第59页 |
·温度和pH 值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 第59-60页 |
·光照条件和碳、氮源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 第60页 |
·菌落角变、生长速度、产孢量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菌ISSR 分析 | 第61-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供试菌株 | 第61页 |
·供试试剂及仪器 | 第61-62页 |
·供试引物 | 第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DNA 提取方法优化 | 第66-67页 |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67-68页 |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68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68-70页 |
·凝胶电泳结果 | 第70-74页 |
·供试菌株的ISSR 聚类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5-78页 |
·DNA 提取方法优化 | 第75-76页 |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的筛选 | 第76页 |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76页 |
·凝胶电泳操作技术 | 第76-77页 |
·供试菌株的ISSR 聚类结果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77页 |
·供试菌株的ISSR 和其它分子标记对比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 | 第78-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供试菌株 | 第78页 |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Nit 突变体的诱发和突变类型的鉴定结果 | 第79-81页 |
·菌株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 | 第81-8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2-84页 |
·Nit 突变体的诱发和表现型的鉴定 | 第82-83页 |
·菌株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 第83页 |
·营养亲和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83页 |
·营养亲和群与ISSR 基因型的关系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研究 | 第84-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供试菌株 | 第84页 |
·供试棉种 | 第84-85页 |
·毒素制备 | 第85页 |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滤液浓度的测定 | 第85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毒素产量的影响 | 第85页 |
·毒素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85-86页 |
·毒素对诱导棉花子叶组织磷素外渗的测定 | 第86页 |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0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86-87页 |
·毒素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87-90页 |
·毒素对诱导棉花子叶组织磷素外渗率的影响 | 第9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0-92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毒素产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 第91页 |
·毒素对诱导棉花子叶组织磷素外渗率的影响 | 第91页 |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应用和意义 | 第91-92页 |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