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 第11-17页 |
·油气成藏系统论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0页 |
·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22-24页 |
·构造背景 | 第22-23页 |
·构造演化 | 第23-24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4-29页 |
·沉积发育特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油气藏基本特征 | 第30-38页 |
·油气藏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31-32页 |
·原油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 第32-36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第38-62页 |
·烃源岩评价 | 第38-42页 |
·烃源岩地质特征 | 第38-39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39-41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41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1-42页 |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2-51页 |
·正烷烃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特征 | 第44-46页 |
·甾萜烷特征 | 第46-50页 |
·烃源岩地化特征小结 | 第50-51页 |
·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 第51-62页 |
·A型原油——濮卫洼陷烃源岩型 | 第51-56页 |
·B型原油——相邻洼陷烃源岩型 | 第56-58页 |
·C型原油——混合型 | 第58-60页 |
·原油成因类型分布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方向 | 第62-81页 |
·输导要素特征 | 第62-74页 |
·断层活动性及断面形态特征 | 第62-68页 |
·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 | 第68-74页 |
·输导体系类型 | 第74-76页 |
·砂体型输导体系 | 第74-75页 |
·断层型输导体系 | 第75页 |
·断层-砂体型输导体系 | 第75-76页 |
·油气运移方向 | 第76-81页 |
·平面运移特征 | 第76-79页 |
·剖面运移特征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 | 第81-110页 |
·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排烃史 | 第81-93页 |
·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 第81-83页 |
·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排烃史分析 | 第83-93页 |
·油气运聚成藏期次分析 | 第93-97页 |
·断裂发育及圈闭形成史分析法 | 第93-94页 |
·流体包裹体分析法 | 第94-97页 |
·成藏动力条件 | 第97-105页 |
·地层压力垂向分布 | 第97-98页 |
·成藏时期压力平面分布 | 第98-104页 |
·压力演化 | 第104-105页 |
·油气运聚史模拟 | 第105-110页 |
第七章 油气成藏系统与成藏模式 | 第110-123页 |
·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 第110-113页 |
·东营沉积末期油气成藏系统 | 第110-112页 |
·现今油气成藏系统 | 第112-113页 |
·油气成藏系统演化 | 第113-122页 |
·洼陷西翼-卫城地垒成藏系统 | 第114-116页 |
·洼陷东翼-濮城断背斜成藏系统 | 第116-117页 |
·古云集-卫城地垒-文明寨成藏系统 | 第117-119页 |
·陈营成藏系统 | 第119-122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22-12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