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次 | 第13-1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6-19页 |
Index of Figures and Tables | 第19-22页 |
1 引言 | 第22-53页 |
·我国城市污泥和电镀污泥的基本性质及处理处置现状 | 第23-33页 |
·城市污泥的基本性质 | 第23-24页 |
·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 | 第24-28页 |
·电镀污泥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28-30页 |
·电镀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 第30-32页 |
·电镀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 第33-49页 |
·化学法 | 第34-35页 |
·微生物沥滤法 | 第35-43页 |
·电动修复法 | 第43-49页 |
·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49-51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51-5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2 污泥生物沥滤条件优化 | 第53-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污泥样品 | 第54页 |
·菌种选择与接种液的富集培养 | 第54-55页 |
·生物沥滤序批试验 | 第55页 |
·分析测试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不同接种量下pH值、Fe~(2+)的变化 | 第55-57页 |
·不同接种量下重金属的沥滤 | 第57-58页 |
·不同FeSO_(4·)7H_2O浓度下pH和亚铁浓度的变化 | 第58-59页 |
·不同FeSO_(4·)7H_2O浓度下重金属的沥滤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3 污泥生物沥滤影响因素探讨 | 第61-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污泥样品 | 第61页 |
·菌种选择与接种液的富集培养 | 第61-62页 |
·生物沥滤序批试验 | 第62页 |
·分析测试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初始pH的影响 | 第62-64页 |
·污泥固体浓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小分子有机物的影响 | 第66-69页 |
·厌氧水解预酸化的影响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4 生物沥滤后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 | 第72-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污泥样品 | 第72页 |
·生物沥滤序批实验 | 第72-73页 |
·分析测试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8页 |
·重金属影响预测 | 第74-75页 |
·营养物质的损失 | 第75-77页 |
·铁离子影响预测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5 生物沥滤-电动修复联合技术去除污泥中重金属 | 第79-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污泥样品 | 第80页 |
·混合硫细菌接种液的富集培养 | 第80页 |
·反应器装置 | 第80-81页 |
·分析方法 | 第81页 |
·技术方法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不同技术组合反应器中污泥pH值的变化 | 第82-83页 |
·不同技术组合反应器中污泥重金属总量的迁移特征 | 第83-85页 |
·不同技术组合反应器中污泥的重金属形态变化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6 污泥预酸化及阴极pH控制处理促进污泥重金属的电动去除 | 第88-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污泥样品 | 第89页 |
·化学分析 | 第89-90页 |
·污泥的酸化 | 第90页 |
·污泥电动修复反应器 | 第90-91页 |
·反应器运行 | 第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酸化后污泥重金属形态变化 | 第91-93页 |
·反应后污泥反应区pH值和EC的变化 | 第93-94页 |
·反应后污泥反应区各取样点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 第94-96页 |
·污泥酸化加阴极pH控制处理(E3)反应后污泥重金属形态变化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7 采用电极处理液电动提高技术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 | 第99-1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4页 |
·污泥样品 | 第101页 |
·处理液 | 第101-102页 |
·重金属连续提取方法 | 第102-103页 |
·电动修复实验 | 第103-10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04-109页 |
·反应后污泥反应区pH、I和EC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反应后污泥反应区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 第105-107页 |
·反应后各个处理污泥及原始污泥重金属形态比较 | 第107-108页 |
·各处理污泥电动修复成本核算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8 阴极不同pH缓冲液控制处理对电动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影响 | 第111-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12-11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电镀污泥重金属污染特征 | 第113-114页 |
·电动修复后污泥pH和EC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电动修复过程电流的变化 | 第115-116页 |
·电动修复后污泥重金属的去除率 | 第116页 |
·反应后重金属在污泥反应区中的迁移与分布 | 第116-118页 |
·电动修复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1页 |
作者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