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特征及形成机理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淮南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淮南煤田概矿 | 第20-21页 |
·研究区气象 | 第20页 |
·研究区水文 | 第20-21页 |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页 |
·研究区地层 | 第21-24页 |
·研究区地层 | 第21-22页 |
·研究区含煤地层 | 第22-24页 |
·研究区构造形态 | 第24-27页 |
·老区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新区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淮南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 第27-32页 |
·新生界松散层水文地质 | 第27-30页 |
·基岩水文地质及分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特征研究 | 第32-55页 |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的形态特征 | 第32-35页 |
·陷落柱(带)平面特征 | 第32-33页 |
·陷落柱(带)剖面形状 | 第33-35页 |
·淮南岩溶陷落柱(带)柱体内部特征 | 第35-40页 |
·陷落柱(带)柱内部充填物特征 | 第35-37页 |
·陷落柱(带)内部结构特征 | 第37-40页 |
·陷落柱(带)柱内部岩层塌距特征 | 第40页 |
·淮南岩溶陷落柱(带)含、导水性 | 第40-41页 |
·淮南岩溶陷落柱(带)影响区特征 | 第41-55页 |
·陷落柱(带)影响区范围 | 第41页 |
·陷落柱(带)影响区岩层发育特征 | 第41-43页 |
·陷落柱(带)影响区地下水特征 | 第43-55页 |
第四章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形成机理研究 | 第55-66页 |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概述 | 第55-57页 |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形成机理 | 第57-65页 |
·形成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的物质基础 | 第57-58页 |
·形成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带)的构造条件 | 第58-61页 |
·淮南煤田地质构造成因分析 | 第61-63页 |
·形成淮南煤田陷落柱(带)的水岩作用 | 第63-65页 |
·淮南煤田陷落柱形成时间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