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导论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页 |
·本文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西方主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 第11-15页 |
·西方重商主义及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第11-12页 |
·索洛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第12-13页 |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第13-14页 |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第14页 |
·新增长论者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第14-15页 |
·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 第15-17页 |
3 理论模型的选择及设定 | 第17-22页 |
·基础分析模型选择 | 第17-18页 |
·包含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经济增长模型设定 | 第18-22页 |
4 京津沪三地经济增长因素贡献测定及分析 | 第22-35页 |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 第22-23页 |
·产出总量、物质资本存量及劳动投入总量指标的度量及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技术进步状况等指标的度量及数据来源 | 第23页 |
·京津沪三地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率的测算 | 第23-27页 |
·京津沪三地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的比较分析 | 第27-35页 |
·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对京津沪三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 第27-32页 |
·经济效率的变动对京津沪三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4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