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效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2页
   ·研究进展与评述第12-17页
     ·生态环境压力评价研究第12-13页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第13-14页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研究第14-15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和滩涂湿地演变研究第15-17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分析第19-37页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概述第19-23页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的概念第19页
     ·海岸带生态环境主要胁迫因素第19-23页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广义指标体系第23页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方法第23-29页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第29-36页
     ·数据来源第29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29页
     ·评价指标标准化第29-31页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1-32页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辽东湾入海物质通量变化趋势分析第37-57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37-38页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38-40页
     ·数据来源第38页
     ·研究方法第38-40页
   ·辽东湾入海水沙通量变异分析第40-51页
     ·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第40-42页
     ·小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第42-44页
     ·大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第44-45页
     ·辽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第45-48页
     ·大辽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第48-50页
     ·辽东湾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组成和年际变化特征第50-51页
   ·辽东湾入海污染物通量变异分析第51-56页
     ·小凌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第51-52页
     ·大凌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第52页
     ·辽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第52-53页
     ·大辽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第53-54页
     ·辽东湾入海氮、磷及COD_(Mn)通量的组成和年际变化特征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辽东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对入海氮磷负荷的响应第57-84页
   ·辽东湾富营养化现状特征第57-64页
     ·调查与分析方法第57-58页
     ·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现状特征第58-64页
   ·辽东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第64-69页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64-68页
     ·评价结果讨论第68-69页
   ·近年来辽东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特征第69-81页
     ·数据来源与分析第69-70页
     ·氮、磷浓度变化趋势第70-75页
     ·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第75-81页
     ·富营养化程度与入海氮、磷通量的关系第81页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对策第81-83页
     ·污染物排放控制第81-82页
     ·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第82页
     ·引进富营养化生态修复与赤潮治理技术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演变及对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入海水沙通量的响应第84-99页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的遥感分析方法第84-87页
     ·数据源及解译方法选取第84页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84-85页
     ·遥感图像的解译第85-87页
     ·土地类型面积统计第87页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的变化分析第87-97页
     ·研究区范围第87-88页
     ·研究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第88-89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第89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特征第89-94页
     ·海岸带滩涂湿地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响应第94-96页
     ·滩涂湿地时空演变对入海水沙通量及其他因素的响应第96-97页
   ·海岸带滩涂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对策第97-98页
     ·加快实现滩涂资源信息化第97页
     ·加强海岸带湿地领域的科学研究第97页
     ·对海岸带湿地进行功能区划分第97页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2页
   ·主要结论第99-100页
   ·特色与创新第100-101页
   ·研究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废物豁免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以电镀污泥为例
下一篇: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活化转化CO2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