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绪论第9-12页
第一章 刑事和解之基本理念第12-26页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第12-15页
  一、刑事和解的内涵第12-14页
  二、刑事和解的特征第14-15页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第15-19页
  一、恢复性司法的内涵第15-17页
  二、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区别第17-19页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渊源和发展轨迹第19-22页
  一、血亲复仇——同态复仇——赎金和解的转变第19-20页
  二、从原始和解到法定和解第20-22页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一、经济基础第22-23页
  二、文化基础第23页
  三、法律基础第23-24页
  四、组织基础第24-25页
  五、政策基础第25-26页
第二章 刑事和解模式分类第26-37页
 第一节 刑事和解模式分类概述第26-28页
  一、学者刘凌梅的分类第26-27页
  二、学者丹尼尔·W·凡奈思的分类第27页
  三、学者陈瑞华的分类第27-28页
 第二节 刑事和解模式分类评述第28-30页
 第三节 西方刑事和解模式实践及特点第30-33页
  一、西方刑事和解模式第30-32页
  二、西方刑事和解模式的特点第32-33页
 第四节 中国历史刑事和解模式及特点第33-37页
  一、中国古代的刑事和解模式及特点第33-35页
  二、陕甘宁边区的刑事和解模式及特点第35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刑事和解模式及特点第35-37页
第三章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实践第37-46页
 第一节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在各地试点情况第37-42页
  一、北京市:当事人双方"自和-申请"模式第37-38页
  二、上海市: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促和模式第38-40页
  三、江苏:公权力机关主动促和模式第40-41页
  四、山东:联合调解模式第41-42页
 第二节 我国实践中刑事和解模式的特点第42-43页
  一、我国实践中刑事和解模式的特点第42-43页
  二、我国实践中刑事和解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43页
 第三节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43-46页
  一、公权力逼迫和解第44页
  二、公权力机关的定位问题第44页
  三、被害人违心和解第44-45页
  四、各地和解模式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第45页
  五、和解程序不规范第45页
  六、和解的法律监督问题第45页
  七、我国传统刑罚观念的束缚第45-46页
第四章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第46-53页
 第一节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第46-51页
  一、我国刑事和解不应采用的模式第46-48页
  二、我国刑事和解应采用的模式——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促和模式第48-51页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保障机制第51-53页
  一、监督机制第51页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第51-52页
  三、建立加害人对被害人的服务性赔偿制度第52页
  四、刑事诉讼法应当为刑事和解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确认不侵权之诉及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