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20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 河口湿地沉积物P、S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沉积物P形态研究 | 第11-13页 |
| ·沉积物P影响因子研究 | 第13-14页 |
| ·沉积物S形态及影响因子研究 | 第14-16页 |
| 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 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 ·闽江河口区概况 | 第20-21页 |
| ·采样点概况 | 第21-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野外采样 | 第22-23页 |
| ·室内分析 | 第23页 |
|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鳝鱼滩湿地沉积物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38页 |
| 1 O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 ·OP总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 ·不同活性O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 2 不同形态IP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31页 |
| 3 沉积物形态P相关关系 | 第31-32页 |
| 4 沉积物形态P与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 第32-35页 |
| 5 小结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鳝鱼滩湿地沉积物TS和AS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4页 |
| 1 TS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 2 AS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3 沉积物TS与AS相关关系 | 第40-41页 |
| 4 沉积物TS和AS与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 第41-42页 |
| 5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闽江河口区不同河段芦苇湿地沉积物P、S含量对比研究 | 第44-58页 |
| 1 不同河口段芦苇湿地沉积物P含量对比研究 | 第44-49页 |
| ·OP含量垂直及水平分布对比研究 | 第44-46页 |
| ·IP含量垂直及水平分布对比研究 | 第46-48页 |
| ·沉积物形态P相关关系 | 第48-49页 |
| 2 不同河口段芦苇湿地沉积物TS和AS含量对比研究 | 第49-51页 |
| ·TS和AS含量垂直及水平分布对比研究 | 第49-51页 |
| ·TS与AS相关关系 | 第51页 |
| 3 不同河口段芦苇湿地沉积物P、S与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 第51-55页 |
| ·沉积物形态P与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 第51-54页 |
| ·沉积物TS和AS与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 第54-55页 |
| 4 小结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58-64页 |
| 1 形态P之间的可能转化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 2 环境因子对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P、S含量的影响 | 第59-64页 |
| ·潮沟对闽江河口湿地沉积P、S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 ·植物类型对闽江河口湿地沉积P、S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 ·沉积物理化性质对闽江河口湿地沉积P、S含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