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研究 | 第15-2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 第20-2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 | 第22-2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 第23页 |
·外界环境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 第23-25页 |
·存在问题 | 第25页 |
·源汇功能的不确定性 | 第25页 |
·观测站点不足 | 第25页 |
·中小尺度的研究偏少 | 第2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7-42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30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气候 | 第27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7-29页 |
·生物资源 | 第29-30页 |
·样地设计 | 第30-31页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31页 |
·立地因子的测定记录 | 第31页 |
·植被调查 | 第31页 |
·土壤取样与测定 | 第31页 |
·实验样品分析 | 第31-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1-32页 |
·植被生物量与碳含量测定 | 第32页 |
·数据处理及计算 | 第32-34页 |
·土壤含水率计算 | 第32页 |
·土壤有机碳计算 | 第32-33页 |
·森林植被有机碳计算 | 第33-3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42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4-35页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35-38页 |
·典型相关分析法 | 第38页 |
·刀切法 | 第38-40页 |
·扩展离散灰色序列模型方法 | 第40页 |
·投影寻踪回归方法 | 第40-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146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42-115页 |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42-63页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63-82页 |
·毛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82-94页 |
·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94-110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特征比较 | 第110-115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15-129页 |
·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16-119页 |
·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19-121页 |
·毛竹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21-124页 |
·桉树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24-126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变化特征比较 | 第126-129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贮量 | 第129-135页 |
·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的生物量 | 第130-131页 |
·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贮量 | 第131-135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贮量 | 第135-137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比较 | 第135-136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下植被和枯落物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比较 | 第136页 |
·福建省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比较 | 第136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比较 | 第136-137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典型相关分析 | 第137-142页 |
·杉木人工林土壤与地上部分各层次碳密度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38-139页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与地上部分各层次碳密度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139-140页 |
·毛竹人工林土壤与地上部分各层次碳密度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140-141页 |
·桉树人工林土壤与地上部分各层次碳密度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141-142页 |
·刀切估计法在福建省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142-144页 |
·投影寻踪法在福建省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144-146页 |
·数据来源 | 第144-145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145-146页 |
4 结论与论讨 | 第146-161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146-154页 |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146-147页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147-148页 |
·毛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148-149页 |
·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 | 第149-150页 |
·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比较 | 第150-151页 |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模型 | 第151-152页 |
·扩展灰色离散序列高阶动态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模型 | 第152-153页 |
·基于投影寻踪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回归模型 | 第153-154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4-157页 |
·优化模型在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154页 |
·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4-155页 |
·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5页 |
·毛竹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5-156页 |
·桉树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6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贮量 | 第156-157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碳密度与林龄、坡向、坡位的关系 | 第157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贮量 | 第157-158页 |
·不同植被类型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特征 | 第157-158页 |
·不同植被类型林下植被碳含量分布特征 | 第158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 第158-159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58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下植被和枯落物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58-159页 |
·福建省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 第159页 |
·福建省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 第159页 |
·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亚层的碳密度典型相关分析 | 第159-160页 |
·刀切估计法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160页 |
·投影寻踪法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