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方剂学论文

基于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的组方模式探讨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组方的渊源第13-22页
 1 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思潮奠定基础第13-20页
 2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平台第20-22页
第二部分: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组方的模式第22-59页
 1 中西药物合用开发新药第22-42页
   ·理论基础第22-24页
   ·方药举隅第24-42页
 2 中西医理融合组配新方第42-59页
   ·辨证为主融合辨病组方第42-51页
     ·传统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第43-47页
       ·理论概述第43-44页
       ·方药举隅第44-47页
     ·中医病机结合西医病理组方第47-51页
       ·理论概述第47-48页
       ·方药举隅第48-51页
   ·辨病为主融合辨证组方第51-59页
     ·依据病理指标组方第51-53页
       ·理论概述第51-52页
       ·方药举隅第52-53页
     ·专病组配专方第53-55页
       ·理论概述第53-54页
       ·方药举隅第54-55页
     ·精简复方组方第55-57页
       ·理论概述第55-56页
       ·方药举隅第56-57页
     ·有效组分配伍组方第57-59页
       ·理论概述第57-58页
       ·方药举隅第58-59页
第三部分:讨论第59-69页
 1 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组方模式提出的意义第59-60页
   ·从新的视角来诠释现代制方原理,完善传统中医制方理论第59-60页
   ·以新的认识研制新方,为安全高效、质量可控提供可能第60页
 2 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组方模式的利弊探讨第60-67页
   ·优势第60-64页
     ·中西医理结合,有利增强方剂疗效第61-63页
     ·药性药理结合,有益指导临床用药第63-64页
   ·弊端第64-67页
     ·忽略方剂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致药证不符第64-65页
     ·忽视药物理化性质及其诘抗作用,无法保证安全有效第65-66页
     ·易致中医药理论异化、退化第66-67页
 3 中西医药理论融合组方模式的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综述 中医组方模式与配伍方法探讨第74-100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幼龄小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星毛冠盖藤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