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第一节 乙酰辅酶A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生化性质 | 第15-19页 |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结构 | 第15-17页 |
·异质型ACCase | 第16页 |
·同质型ACCase | 第16-17页 |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功能 | 第17-18页 |
·在光诱导下ACCase调节脂肪酸的合成 | 第17页 |
·ACCase控制植物叶片的碳流量(carbon flux) | 第17页 |
·ACCase是脂肪酸合成反馈调节的作用位点 | 第17-18页 |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与调控 | 第18-19页 |
2 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3 ACCase的基因工程 | 第20-21页 |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第20页 |
·提高植物种子含油量基因工程 | 第20-21页 |
·提高藻类油脂含量基因工程 | 第21页 |
第二节 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 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情况 | 第21-23页 |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 | 第21-22页 |
·环己烯酮类除草剂 | 第22-23页 |
2 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杂草的分布现状 | 第23页 |
第三节 杂草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机制 | 第23-27页 |
1 靶标酶的改变 | 第24页 |
2 膜的效应 | 第24-25页 |
3 代谢作用的增强 | 第25-26页 |
4 ACCase过量表达 | 第26页 |
5 乙烯的释放量减少 | 第26-27页 |
6 除草作用的屏蔽 | 第27页 |
第四节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理化性质 | 第27页 |
2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毒性 | 第27页 |
3 高效氟吡甲禾灵适宜的防除对象 | 第27-28页 |
4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特点 | 第28页 |
5 使用方法 | 第28-29页 |
·油菜田 | 第28页 |
·大豆田 | 第28页 |
·棉花、花生等作物田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7页 |
第二章 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对高效氟吡甲禾灵靶标酶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37-51页 |
摘要 | 第3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抗性及敏感个体的筛选 | 第38-39页 |
·种子生测法筛选抗性及敏感植株 | 第38-39页 |
·整株测定法验证筛选的个体 | 第39页 |
·DNA操作 | 第39-40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DNA的PCR扩增 | 第40页 |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第40-42页 |
·连接 | 第40页 |
·转化 | 第40页 |
·筛选 | 第40-42页 |
·序列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抗性及敏感个体的筛选 | 第42页 |
·日本看麦娘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PCR扩增 | 第43-45页 |
·CT区PCR扩增 | 第43-45页 |
·其他区域PCR扩增 | 第45页 |
·序列比对 | 第45-47页 |
·CT区基因序列比对 | 第45-47页 |
·其他区域基因序列比对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代谢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1-61页 |
摘要 | 第5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供试材料及药剂 | 第52-53页 |
·供试材料 | 第52-53页 |
·供试药剂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细胞色素P_(450)还原酶的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供试材料的准备 | 第53页 |
·细胞色素P_(450)微粒体的提取 | 第53-54页 |
·细胞色素P_(450)还原酶的活性测定 | 第5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供试材料的准备 | 第5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提取 | 第5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细胞色素P_(450)还原酶的活性 | 第55-56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氧化胁迫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61-73页 |
摘要 | 第6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供试植物及培养 | 第62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62页 |
·试验主要仪器 | 第62页 |
·测定方法 | 第62-64页 |
·SOD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CAT活性测定 | 第63页 |
·POD活性测定 | 第63页 |
·H_2O_2含量测定 | 第63页 |
·MDA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64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SOD活性 | 第64-65页 |
·CAT活性 | 第65页 |
·POD活性 | 第65-66页 |
·H_2O_2含量 | 第66-67页 |
·MDA含量 | 第67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全文讨论 | 第73-77页 |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