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有机络合物在废物分级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1.1硫酸铝概述 | 第17页 |
1.2工业废水概述 | 第17-18页 |
1.2.1重金属废水 | 第18页 |
1.2.2含酚有机废水 | 第18页 |
1.3水系中铁、锌离子的去除方法 | 第18-21页 |
1.3.1中和沉淀法 | 第18-19页 |
1.3.2硫化物沉淀法 | 第19页 |
1.3.3螯合沉淀法 | 第19-20页 |
1.3.4电解沉淀法 | 第20页 |
1.3.5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1.4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1-24页 |
1.4.1生物法 | 第21页 |
1.4.2物理法 | 第21-22页 |
1.4.3化学法 | 第22-24页 |
1.5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5.1选题依据 | 第24-25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1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1试剂 | 第27-28页 |
2.1.2仪器 | 第28页 |
2.2材料的表征 | 第28-29页 |
2.2.1XRD分析 | 第28页 |
2.2.2FT-IR分析 | 第28页 |
2.2.3NMR分析 | 第28-29页 |
2.2.4TEM分析 | 第29页 |
2.2.5Raman分析 | 第29页 |
2.3硫酸铝溶液中铁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1除铁方法 | 第29页 |
2.3.2配制铁标溶液(0.04g/L) | 第29页 |
2.3.3绘制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2.4硫酸铝液中铝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5苯酚废水中锌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6苯酚浓度及COD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功能有机物络合分离煤矸石铝提取液中铁的应用 | 第31-41页 |
3.1引言 | 第31页 |
3.2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煤矸石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31-32页 |
3.2.2实验流程图 | 第32-33页 |
3.2.3实验装置 | 第33页 |
3.2.4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33-34页 |
3.2.5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3.1FT-IR | 第34-35页 |
3.3.2XRD | 第35页 |
3.3.3TG-DTA | 第35-36页 |
3.3.4TMT与Fe2+和Fe3+反应 | 第36页 |
3.3.5调节溶液的pH | 第36-37页 |
3.3.6TMT量影响 | 第37-38页 |
3.3.7反应温度影响 | 第38页 |
3.3.8反应时间影响 | 第38-39页 |
3.3.9动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3.4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功能有机络合物在含酚有机废水中提取锌的应用 | 第41-49页 |
4.1引言 | 第41页 |
4.2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2.1实验用水 | 第41页 |
4.2.2实验装置 | 第41页 |
4.2.3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41-42页 |
4.2.4分析方法 | 第42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4.3.1FT-IR | 第42-43页 |
4.3.2~1H-NMR | 第43页 |
4.3.3TG-DTA | 第43-44页 |
4.3.4熔点测试 | 第44页 |
4.3.5DTC量影响 | 第44-45页 |
4.3.6反应温度影响 | 第45-46页 |
4.3.7反应时间影响 | 第46页 |
4.3.8中试放大试验 | 第46-47页 |
4.4结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含酚有机废水电催化降解 | 第49-59页 |
5.1引言 | 第49-50页 |
5.2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5.2.1粒子电极制备 | 第50页 |
5.2.2粒子电极的表征 | 第50页 |
5.2.3粒子电极处理苯酚模拟废水 | 第50页 |
5.2.4电催化装置 | 第50页 |
5.2.5电催化处理苯酚模拟废水 | 第50-51页 |
5.2.6分析方法 | 第51页 |
5.3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5.3.1XRD | 第51页 |
5.3.2TEM | 第51-52页 |
5.3.3Raman | 第52-53页 |
5.3.4锰负载量 | 第53页 |
5.3.5反应时间 | 第53-54页 |
5.3.6反应温度 | 第54页 |
5.3.7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5.3.8电压影响 | 第55-56页 |
5.3.9不同电解质影响 | 第56页 |
5.3.10NaCl剂量影响 | 第56-57页 |
5.3.11苯酚模拟废水去除效果随时间的变化 | 第57-58页 |
5.4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工作总结 | 第59页 |
6.2论文的创新性 | 第59-60页 |
6.3后续工作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