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 第15-24页 |
| ·生物质、生物质能及其类型 | 第15-18页 |
| ·木质素(lignin) | 第16-17页 |
|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 第17-18页 |
| ·纤维素(cellulose) | 第18页 |
| ·木质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途径 | 第18-23页 |
| ·酸处理 | 第20-21页 |
| ·发酵 | 第21-22页 |
| ·直接发酵法 | 第21页 |
| ·混合菌种发酵法 | 第21-22页 |
| ·同步糖化发酵法(SSF法) | 第22页 |
| ·非等温同时发酵法(NSS法) | 第22页 |
| ·固定化细胞发酵法 | 第22页 |
| ·三种工艺的经济性比较 | 第22-23页 |
| ·基于工业背景的木质生物质转化生产燃料乙醇的新动向 | 第23-24页 |
|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50页 |
| ·糖枫 | 第26页 |
| ·糖枫与造纸工业 | 第26-27页 |
| ·半纤维素的分离与抽提 | 第27-28页 |
| ·热水抽提 | 第28-31页 |
| ·膜分离与浓缩 | 第31-32页 |
| ·稀酸水解 | 第32-47页 |
| ·稀酸水解发展简史 | 第33页 |
| ·稀酸水解原理 | 第33-34页 |
| ·稀酸水解工艺 | 第34-35页 |
| ·稀酸水解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近年来稀酸水解研究的事例摘选 | 第36-40页 |
| ·半纤维素稀酸水解动力学 | 第40-46页 |
| ·稀酸水解的发展新动向 | 第46-47页 |
| ·水解液组份含量的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 ·核磁共振波谱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原料与实验 | 第50-53页 |
| ·原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油浴锅反应 | 第51页 |
| ·高压反应釜反应 | 第51页 |
| ·木糖降解实验 | 第51-52页 |
| ·水解液中各组份含量分析 | 第5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一)——浓缩抽提液的稀酸水解 | 第53-115页 |
| ·典型的NMR水解液样图谱 | 第53-56页 |
| ·浓缩抽提液的稀酸水解 | 第56-112页 |
| ·油浴锅反应 | 第56-80页 |
| ·木糖浓度分析 | 第56-59页 |
| ·阿拉伯糖浓度分析 | 第59-62页 |
| ·葡萄糖浓度分析 | 第62-64页 |
| ·甘露糖浓度分析 | 第64-67页 |
| ·半乳糖浓度分析 | 第67-69页 |
| ·鼠李糖浓度分析 | 第69-71页 |
| ·醋酸浓度分析 | 第71-74页 |
| ·糠醛浓度分析 | 第74-76页 |
| ·羟甲基糠醛浓度分析 | 第76-78页 |
| ·甲酸浓度分析 | 第78-80页 |
| ·油浴锅反应小结 | 第80-82页 |
| ·高压反应釜反应 | 第82-107页 |
| ·木糖浓度分析 | 第84-86页 |
| ·阿拉伯糖浓度分析 | 第86-88页 |
| ·葡萄糖浓度分析 | 第88-91页 |
| ·甘露糖浓度分析 | 第91-93页 |
| ·半乳糖浓度分析 | 第93-95页 |
| ·鼠李糖浓度分析 | 第95-98页 |
| ·醋酸浓度分析 | 第98-100页 |
| ·糠醛浓度分析 | 第100-102页 |
| ·羟甲基糠醛浓度分析 | 第102-105页 |
| ·甲酸浓度分析 | 第105-107页 |
| ·高压反应釜实验小结 | 第107-110页 |
| ·木糖降解反应 | 第110-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二)——浓缩抽提液稀酸水解动力学 | 第115-133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8页 |
| ·浓缩抽提液稀酸水解的动力学 | 第118-129页 |
| ·油浴锅反应动力学 | 第118-123页 |
| ·催化剂酸浓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 ·活化能与指前因子 | 第122-123页 |
| ·高压反应釜反应动力学 | 第123-129页 |
| ·催化剂酸浓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 ·活化能与指前因子 | 第128-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40页 |
| 一、论文研究工作的结论 | 第133-137页 |
| 二、论文工作的新颖处 | 第137-138页 |
| 三、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