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一、绪论 | 第11-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二、剑川沙溪丰富的白族历史文化资源 | 第15-20页 |
| ·石宝山历史文化资源 | 第15-16页 |
| ·寺登街历史文化资源 | 第16-18页 |
| ·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 第18-20页 |
| ·本主历史文化资源 | 第18页 |
| ·节日历史文化资源 | 第18-19页 |
| ·民俗历史文化资源 | 第19页 |
| ·饮食历史文化资源 | 第19-20页 |
| 三、剑川沙溪白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第20-27页 |
| ·剑川沙溪白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现状 | 第20-24页 |
| ·石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现状 | 第20-21页 |
| ·寺登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现状 | 第21-22页 |
| ·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现状 | 第22-24页 |
| ·剑川沙溪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 ·剑川沙溪经济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 ·剑川沙溪社会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 四、剑川沙溪白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27-34页 |
|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27-29页 |
| ·以"农家乐"形式发展特色经济 | 第27-28页 |
| ·旅游小件的开发,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 第28-29页 |
| ·传统民族风味饮食的开发,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 | 第29页 |
| ·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 第29-31页 |
| ·促进了对石宝山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 第29-30页 |
| ·保护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等遗产 | 第30页 |
| ·重建了当地的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文化传统 | 第30-31页 |
|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31-32页 |
| ·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 第32-33页 |
| ·对对外开放与信息交流的作用 | 第33-34页 |
| 五、剑川沙溪白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第34-39页 |
|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 ·资金不足引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34-35页 |
| ·人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的服务业基础设施滞后 | 第35页 |
| ·重开发而轻保护 | 第35-36页 |
| ·研究不够深入 | 第36-37页 |
| ·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 第37-39页 |
| ·日益增多的垃圾引起环境的污染 | 第37-38页 |
| ·乱砍滥伐林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38-39页 |
| 六、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剑川沙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 第39-48页 |
| ·以白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为先导 | 第39-41页 |
| ·加大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沙溪硬件建设 | 第40页 |
| ·建立历史文化博物馆,增强文化"软实力" | 第40-41页 |
| ·以文化旅游为主导,辅之以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旅游支柱产业 | 第41-44页 |
| ·使文化旅游成为沙溪发展最有前景的支柱产业 | 第41-43页 |
| ·使生态旅游成为沙溪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 第43-44页 |
| ·以生态农业作为沙溪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 第44-45页 |
| ·加强对三个主要生态农业区的建设,夯实传统生态农业 | 第44-45页 |
| ·融入现代理念,打造新型生态农业 | 第45页 |
|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 第45页 |
| ·实现有沙溪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件: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52-56页 |
| 注释 | 第55-56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