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动态 | 第11-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 第12页 |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农业所承受的风险 | 第12-13页 |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重组和配置 | 第13页 |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 第13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第18-19页 |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2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技体系现状与问题 | 第21-3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位置及范围 | 第21-22页 |
·水资源特点 | 第22页 |
·气候特点 | 第22页 |
·土壤情况 | 第22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5页 |
·基本概况 | 第22-23页 |
·农业基础条件 | 第23页 |
·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基础设施条件具备 | 第23-24页 |
·农业生产情况 | 第24页 |
·病虫害发生情况 | 第24-25页 |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研体系问题 | 第25-33页 |
·红兴隆分局科技体系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农业科研机构缺乏激励机制 | 第27页 |
·农业科技队伍整体能力不强 | 第27页 |
·农业科技队伍人才日益流失 | 第27-28页 |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自主创新不足 | 第28页 |
·农业科研课题不符实际发展需求 | 第28-29页 |
·农业科研资金问题影响较大 | 第29-33页 |
第3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推广与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 | 第33-43页 |
·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病虫草害防治情况 | 第35-36页 |
·红兴隆植物保护推广与服务体系工作职责 | 第36-39页 |
·集中采购航化用药用肥 | 第36页 |
·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和病虫害防治指导 | 第36-37页 |
·严格标准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 第37页 |
·严格程序开展种子田产地检疫工作 | 第37-39页 |
·存在问题 | 第39-43页 |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的投资不足 | 第39页 |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体制不规范 | 第39-40页 |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 | 第40页 |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 第40-41页 |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缺乏相应支持 | 第41页 |
·农业植物保护科技推广协会中介等服务仍需强化 | 第41-43页 |
第4章 红兴隆分局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3-47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 第43-44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难以适应创新规律的多样性需求 | 第43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体系性差 | 第43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计划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 第43-44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 | 第44-45页 |
·植物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 第45页 |
·植物保护科技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第45-46页 |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 第46页 |
·植物保护科研成果转化难度仍很大 | 第46-47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7-51页 |
·强化农垦新型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网络建设 | 第47页 |
·加大植保技术与实际需求对接 | 第47-48页 |
·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强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 第48-49页 |
·创造条件,加快植物保护高级农业人才培养 | 第48页 |
·加强教育,大力培养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人才 | 第48-49页 |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 第49页 |
·建设“能力强、活力足、效率高”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